第三百章 密奏(2 / 2)

再者說了,宣德帝和漢王要是開戰,那麼除了追隨兩人的勳貴外,其餘的那些中間派勳貴十有八九會坐山觀虎鬥,等到雙方勝負已分後才介入戰局。

這就是宣德帝與建文帝相比的最大劣勢,建文帝時期,朝中的勳貴幾乎都以建文帝馬首是瞻,建文帝的對手隻是永樂帝為首的藩王。

可宣德帝不同,他不僅要麵對來勢洶洶的漢王等藩王,還要提防各個都司的勳貴反叛。

按照大明律例,藩王不得私下結交京師和地方官員,違者將受到重罰,嚴重者會以謀反處之。

很顯然,漢王暗中派人去大同城找白德祥,絕對不會是談心敘舊那樣簡單,肯定有大事要謀劃,居心叵測,也難怪宣德帝會感到緊張。

倘若洪熙帝依然在世的話,漢王絕對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地行事,歸根結底還是他太過年輕,在朝中眾臣中威望不足,無法鎮住那些恃功自傲的勳貴。

“陛下,臣認為隻要京畿無恙,那麼漢王就如甕中之鱉,隻要輕舉妄動必被陛下擒之。”

看完了那份密奏,李雲天衝著宣德帝一躬身,沉聲說道,“宣府鎮固若金湯,山海關更是古之天險,足以屏障京師北方。再者,京畿都督府兵強馬壯,樂安距離京師不過七百多裏,路途平坦,漢王倘有異動,大軍必定勢如破竹,朝夕可至。”

李雲天並不是為了安慰宣德帝而信口開河,京畿都督府成立後奪了大寧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山東都司一部分兵權和地盤。

現如今,京畿都督府麾下除了72個京衛外,還有23個地方衛所和3個守禦千戶所,總兵力近五十萬,是宣德帝手中最為依仗的軍事力量。

京畿都督府的轄地以北直隸為基礎,從大寧都司奪得了長城沿線山海關以南的地域,從山西行都司奪得了宣府鎮以東的地域,從山西都司奪得了順德府以西的地域,從山東都司奪得了大名府以北的地域。

經過一年多的悉心經營,周征不僅整合了京畿都督府下轄的部隊,而且在宣府鎮安置了五萬守軍,在山海關也安置了五萬守軍,皆是穩妥可靠之人。

隻要守住了宣府鎮,那麼山西行都司的軍隊就無法越雷池一步。

至於山海關以北的大寧都司,不僅要麵對長城天險,而且還要承受東北處遼東都司的壓力,因此它的兵力其實已經被困住,無法越過山海關南下。

山西都司就更不用說了,要麵對相鄰的河南都司和陝西都司的壓力,更是不敢輕舉妄動,否則老巢不保。

如此一來,與漢王親近的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大寧都司的兵力就被牽製住,進而演變成為了京畿都督府一部兵力與漢王叛軍的較量,另外就是趙王等藩王有可能爆發的叛亂,這才是最麻煩的事情。

洪武帝時,大明各地的藩王都有自己的王府衛兵,數量通常在五千到兩萬人。

可在靖難後,本來打著反對削藩旗號的永樂帝卻完成了建文帝未完成的事業,不僅以各種理由削去了各地藩王的兵權,僅留百餘名護衛,而且還對其進行了諸多限製,剝奪了他們在當地的政權。

到了宣德帝時,大明藩王中仍有兵權的,就剩下他的兩個親皇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

雖然那些藩王被永樂帝削去了兵權和政權,但他們在當地時日已久,而削藩時日尚淺,故而與地方上的關係錯綜複雜,在當地衛所有著不少舊部,實力不可小覷。

毫無疑問,各位藩王心中肯定對永樂帝削藩不滿,一旦漢王和趙王帶頭叛亂,他們十有八九會招兵買馬,拉起一支隊伍來聲援漢王,以期重新獲得軍政大權。

不過,這些藩王絕對不會一上來就跟著漢王造反,他們會審時度勢,先看看漢王有沒有獲勝的可能,然後再決定如何做。

因此在李雲天看來,漢王叛亂後隻要宣德帝以雷霆之勢將其擊敗,那麼各地藩王就不敢輕舉妄動,各都司也會隨之平定下來。

漢王肯定也知道他在與宣德帝的較量中處於劣勢,相對於三十多萬大明最為精銳的京軍,漢王的護衛不過三萬人,即使他在當地招兵買馬也絕對不會超過五萬,因為他沒有足夠多的兵器和軍馬來供應。

所以對於漢王來說,自然需要依靠外力的協助,而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大寧都司無疑就是他最為重要的支援。

尤其是山西行都司的十四萬兵馬,如果慶義候白德祥能率兵攻破宣府鎮,那麼將對京師形成巨大的威懾,使得宣德帝不得不從京畿都督府分兵迎敵,如此一來就極大地分化了京畿都督府的兵力。

故而,漢王派人暗中與白德祥聯絡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需要白德祥為他分擔壓力。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佩服永樂帝的遠見之明,將漢王封在了樂安州,不僅距離京師非常近,而且遠離了與其最為親近的那些勳貴,使得漢王沒有了叛亂的地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