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天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夜色已深,在車上不停地打著哈欠,今天他可累得夠嗆,白天“收拾”那些心高氣傲的軍漢,晚上又陪著宣德帝批閱了大半夜的奏章。
或許是年齡相近原因,再加上兩人曾經在濟寧府“共過患難”,宣德帝與李雲天的談話很隨意,而且兩人有著不少共同語言,對事物的看法也異常相似。
因此,在談論完了那道密奏後,宣德帝就問起了李雲天對桌案上那些奏章所奏之事的看法。
年輕的宣德帝與洪武帝、永樂帝和洪熙帝不同,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投入到批閱奏章這種枯燥的事務中去。
可內閣卻不會因為洪熙帝沒有精力就減少上陳的奏章數量,因此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奏章從內閣轉來請宣德帝批閱。
洪熙元年的時候,內閣的權限還沒有後世那麼大,內閣的閣員們可以在小事上陳述自己的見解,用小紙條貼在奏章上麵給宣德帝看,可是那些大事還是要宣德帝自己來拿主意,請宣德帝朱筆禦批。
畢竟,即使是大大提高了內閣地位的洪熙帝,麵對朝中大事的時候還是要自己乾坤獨斷,最多召集內閣閣員來進行商議。
如此一來,宣德帝每天都要花費不少時間在批閱奏章上麵。
尤為令宣德帝感到鬱悶的是,那些被內閣閣員注釋過的奏章上的處理意見基本上都符合他的心意,再怎麼說內閣的閣員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臣,處理奏章上的事情可謂手到擒來。
而宣德帝對那些被內閣閣員注釋過的奏章,通常都是在看閱完之後直接批示按照內閣員的主意去辦。
至於那些上奏了大事的奏章,宣德帝時常要召內閣的閣員以及相應部院的堂官來商議,因為這些閣員和堂官很顯然要比宣德帝精通奏章上所上奏的事務,到了最後拿主意的通常是閣員和堂官們。
這種事情日複一日地上演,宣德帝豈會不感到心煩?在他看來內閣的閣員們就能將這些奏章處理好,何苦讓他還要再受一遍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宣德帝是大明天子,自然要牢牢把握住奏章的決斷權,否則的話內閣豈不是要將其給架空了?
今天李雲天既然來了,那麼宣德帝順手就把他抓了壯丁。
宣德帝這樣做並不是心血來潮,李雲天在湖口縣幹過一任知縣,又時常查京城各大衙門的帳,故而無論是京城各大部院衙門還是地方府縣的事情都清楚,在他看來正好可以給他解憂。
確實,李雲天也沒有讓宣德帝失望,看完了那些奏章後侃侃而談,聽得宣德帝不時地點著頭,對他的見解非常滿意,禦筆一揮就在那些奏章上按李雲天的意思去處理事務。
因此,直到批完了桌案上的那些奏章李雲天這才得以脫身,趕回軍營繼續去“修理”那些軍漢,路上的心情有些沉悶。
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司禮監的太監在宣德時期有了在奏章上代替皇帝批紅的權力,雖然現在宣德帝還沒有將批紅的權力交給司禮監的太監,但是已經開始有了這方麵的苗頭。
晚上的時候,那些奏章就是在邊上伺候著的金英讀出來,而且是挑重要的內容說,把一些無關緊要的言語都省略了過去。
李雲天驚訝地發現,當他向宣德帝建言的時候,金英駕輕就熟地就把下一本奏章上的核心內容挑選了出來,很顯然是經常給宣德帝讀奏章。
如此一來,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件事情,宣德帝有時候會征詢金英的意見,而金英有時候也會應宣德帝的要求陳述自己對奏章的見解。
金英從宣德帝小的時候就在他身邊,是宣德帝最為信任的宦官,否則的話也不會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因此金英很清楚宣德帝的喜好和性格,對那些奏章的見解絕對符合宣德帝的心意,這就使得宣德帝對金英無形中產生一種信賴。
很顯然,當宣德帝對批閱奏章的事情徹底感到煩躁的時候,不會將奏章的決斷權交給內閣的閣員,那麼在他身邊唯一能用上的人,也就隻有宮裏的那些宦官。
尤其是值得他信任的那些太監,例如金英,以此來幫他分憂。
在皇帝們的眼中,宮裏的宦官與家奴無疑,而朝堂上的那些文武大臣則是外臣,裏外有別,當外臣用不上的時候自然會重用家奴。
雖然李雲天認為宣德帝此舉違背了洪武帝內侍和後宮不得幹政的祖訓,但既然永樂帝都已經往地方上開始派遣鎮守中官,那麼宣德帝重用宦官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了,朝臣們也不會進行反對,畢竟永樂帝已經開了先河,有先例可循。
李雲天坐在車裏閉目養神,今天從宣德帝那裏得到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他要好好理清一下腦海中的思路。
馬車在寂靜的街道上穿行,沿途遇到了兩隊巡夜的兵馬司軍士,見馬車周圍有十幾名騎著馬的護衛,立刻知趣地閃在了一旁。
很顯然,車裏的人絕對與京城的那些勳貴有關,因為那些護衛身上穿的服飾是京城勳貴家中的親兵特有的。
作為大明執掌兵權的大員,朝中勳貴的府裏都有人數不等的親兵來看家護院,戰時這些親兵會作為軍人上戰場保護那些勳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