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先禮後兵(二更)(1 / 2)

由於魯仲乾身為當朝國公又是軍閣閣員,身份顯赫,因此為了避免引發朝堂和民間的恐慌他離開京城一事被宣德帝壓了下來,對外宣稱其身體有恙在家休養。

隨著李浚的告發以及山東布政使司上報漢王縱容手下四處劫掠的公文,漢王造反一事已經確鑿無疑,在朝野震動的同時不少大臣紛紛上書宣德帝,請求宣德帝派軍平叛。

出乎眾人的意料,宣德帝並沒有派軍,而是讓內侍中官侯泰帶著他的一份信。

李雲天很清楚,宣德帝和漢王這一戰無法避免,宣德帝之所以給漢王寫信,一是對漢王進行最後的勸說,盡量避免戰亂,二來也是站在大義的高度,對漢王仁至義盡。

因此,李雲天已經開始備戰,讓人從兵部運來了頭盔和甲胄,分發給了講武堂的學員和武藝教官。

一旦宣德帝發兵平叛,那麼講武堂的學員和武藝教官將隨軍出征,這種實戰經曆可是千載難逢,能使得眾人學到很多講武堂教不到的東西。

李雲天這次調來的甲胄主要是鱗甲,也就是衣服上綴有鐵片的甲胄,不僅造價低廉、製作工藝簡單而且防護性能很好。

尤為重要的是,鱗甲的重量隻有二十多斤,既可以保護身體,又不影響作戰,一舉兩得。

其實,李雲天更喜歡鎖子甲,鎖子甲也稱鏈甲,有時也簡稱鎖甲,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在內的長衣,套在衣服外麵,重量幾乎都由肩部來承擔,可以防護刀槍劍矛等利器的襲擊,還能對弓弩進行有效防禦。

可惜的是,鎖子甲造價昂貴,製作工藝複雜,不宜大麵積在軍隊中推行,而且保養非常麻煩,那些鐵環一旦遇水或者在潮濕的空氣中就會生鏽。

十字軍東征的時候,那些貴族和騎士所穿的重型鎧甲裏麵都要套一層帶有頭套的鎖子甲來防護,平常的時候重鎧和鎖子甲要由專門的仆人進行保養,可謂十分麻煩。

除了鱗甲外,講武堂這次還從兵部得到了幾具魚鱗甲。

雖然鱗甲和魚鱗甲隻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卻天差地別:鱗甲是一種輕甲,在衣服上綴有鐵片,而魚鱗甲則是一種重甲,周身裹著鑲有鱗片的鐵鎧,擁有強悍的防護性能。

由於造價昂貴和製作複雜等因素,故而隻有高級武官才能裝備魚鱗甲,其餘的武官和士兵隻能裝備鱗甲之類的鎧甲。

作為講武堂的總教官,李雲天分到了一具嶄新的魚鱗甲,兩名副總教官也各自分得了一具,整個講武堂也隻有三人有資格穿戴魚鱗甲。

為了能明確學員和教官之間的身份和級別,李雲天讓人在甲胄上添加了肩章、臂章和資曆牌,如此一來身穿甲胄也能知道每個人的級別,便於作戰中進行指揮。

講武堂的學員已經聽說漢王要造反的事情,如今李雲天又發放了頭盔和甲胄,立刻意識到講武堂將參加平定漢王叛亂的戰事,於是群情振奮,躊躇滿誌,都想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像先輩那樣建功立業。

不過,與講武堂學員的滿懷期待相反,京城的百姓則因為漢王造反的事情人心惶惶,城市上空籠罩了一股恐慌的氛圍。

二十多年前的靖難之役,永樂帝的燕軍與建文帝的南軍在北直隸和山東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傷亡百萬人,使得無數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時至今日,京城裏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對當年李景隆率領數十萬大軍圍攻北京城的一幕記憶猶新。

倘若不是洪熙帝指揮得當,再加上天氣寒冷,城內百姓眾誌成城,那麼僅有一萬多守軍的北京城必將被攻破,屆時後果不堪設想。

漢王威名赫赫,在靖難中立下無數大功,遠非李景隆可比,宣德帝雖然作用數十萬京軍,但能否是他的對手還未嚐可知。

而一旦漢王圍困京城,那麼京城十有八九會被其攻破,別忘了漢王可是在京城土生土長,對京城的防務一清二楚。

京城要是被攻破,隨之而來的就是亂兵的劫掠,不僅那些大戶人家要倒黴,平民百姓也要跟著遭殃。

因此,自從漢王要造反消息傳出來後,京城裏的高官顯貴和名商大賈有不少人開始安排妻兒老小離開京城,南下避難。

城裏的老百姓也想離開,可由於他們沒有官府的路引,故而寸步難行,唯有留在京城等待著未來的命運,暗自祈禱宣德帝能打贏這場戰事。

八月十二的晚上,李雲天回到了家裏,陳凝凝下午的時候又給他生了一個大胖兒子,因此他無論如何都要趕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