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登基時起,宣德帝就時刻防備著漢王造反叛亂,防備著京城或者皇宮裏有人被漢王收買後要了他的性命。
如今漢王已經徹底被擊敗,臣服在了他的腳下,他以後終於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謝皇上開恩。”漢王的嘴角頓時流露出一絲苦澀,向宣德帝磕了一個頭,整個人仿佛一下子衰老了許多。
“成王敗寇!”望著神情黯然的漢王,立在左側文官隊列中的李雲天不由得暗自搖了搖頭。
漢王很快就被帶了下去,畢竟宣德帝沒有什麼話要跟他講的,他的罪責先前已經被於謙一字不落地都給數落了出來。
李雲天敏銳地注意到,當漢王起身離開的時候,目光有意無意地掃了一眼兩側的文武大員,這使得不少官員的臉色變得不自然,紛紛躲避漢王的視線,其中不少人剛才都想著置漢王於死地。
漢王的嘴角流露出一絲嘲諷的神色,身影落寞地走出了大帳。
在宣德帝的諭旨下,漢王給真定府的魯仲乾和居庸關的白德祥寫了兩份信,分別由朱瞻坦和朱瞻域前去送信,讓魯仲乾和白德祥罷兵投降,以平息這場由他引起的叛亂。
宣德帝離開京城已久,故而沒有在樂安多待,第二天就起駕回京,樂安的善後事宜交給了陽武侯薛祿和軍閣次輔張本。
為了慶祝平定漢王的叛亂,臨走前宣德帝特意下了一道諭旨,將樂安改名為了武定。
山東和北直隸境內的百姓得知宣德帝得勝回朝的消息後,紛紛夾道歡迎凱旋之師,這意味著他們終於脫離了戰火的襲擾。
望著道路兩旁那些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的百姓們,騎在馬上的李雲天不由得想,如果漢王贏得了這場戰爭,百姓們會不會也會如此熱情地歡迎漢王。
本來,李雲天覺得這次回京的路上應該風平浪靜,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士奇和楊榮之間因為趙王再度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
當班師大軍來到北直隸境內的獻縣時,戶部左侍郎陳山前來迎駕,建議宣德帝趁此機會解決大明的藩王問題,派遣一支軍隊前去偷襲彰德的趙王,也將趙王捉拿回京。
雖然趙王這次沒有舉兵響應漢王,但是他擁兵自重的意圖非常明確,隻不過由於牛世豪和劉方的威懾而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漢王的叛亂已經平定,隻要再解決了趙王,那麼大明境內將無掌兵的藩王,困擾大明二十多年的藩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開始的時候,宣德帝並沒有答應陳山,畢竟趙王也是他的親叔叔,要是趙王沒有謀反就將其給抓了,於情於理都有些說不過去,容易招人話柄。
陳山見宣德帝猶豫不決,於是找了楊榮,希望楊榮能說服宣德帝。
楊榮十分讚同陳山的觀點,也認為應該一勞永逸地解決大明藩王的問題,故而親自向宣德帝諫言。
宣德帝覺得茲事體大,故而召來了吏部尚書騫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詢問。
騫義和夏元吉都是老成持重之人,雖然覺得此舉有些魯莽,但見東宮出身的陳山和內閣次輔楊榮已經同意,因此沒有反對,畢竟誰也不知道趙王以後會不會也起兵謀反,萬一今天說錯了話那可就糟糕了。
見騫義和夏元吉也讚同擒拿趙王,宣德帝頓時感到非常無奈,唯有硬著頭皮下令,傳內閣首輔楊士奇來擬旨。
雖然宣德帝貴為大明的天子,但麵對楊榮和蹇義這些在朝中有著盤根錯節勢力的五朝元老時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這要是擱在永樂帝和洪熙帝身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顯然,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君弱臣強,宣德帝即使再不願意,也不得不對楊榮等人妥協。
其實,自從漢王的叛亂被平定後,宣德帝的對手已經在悄無聲息間換了人,朝廷上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成為了擺在他麵前的兩座大山。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時日中,不僅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在朝堂上會有一番龍爭虎鬥,年輕的宣德帝也要與這兩大集團進行一番較量,直至他像永樂帝和洪熙帝那樣能乾坤獨斷。
當然了,宣德帝並不會就這麼認輸的,他在等待楊士奇的到來,楊士奇現在是他身邊唯一能與楊榮這些老臣相對抗的人,否則的話他豈會讓楊士奇來擬這道擒拿趙王的旨意,要知道隨行的翰林和庶吉士時刻恭候著他的傳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