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收到消息,顧大人的手下在都察院裏好像有些張揚,具體的事宜臣正在查,等查明後再向皇上稟告。”
李雲天說的興風作浪之人就是牛飛,憑經驗他覺得牛飛並非那種良善之輩,否則也不會把馬安往絕路上逼,隻不過他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故而無法向宣德帝開口明說。
“這件事就交給你辦了。”宣德帝聞言微微頷首,如果換做別人的話此時肯定就要落井下石,而李雲天從來也沒有在他麵前搬弄過其他人的是非,都是以翔實的證據來說話,這一點令他甚是欣慰。
“臣遵旨。”李雲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聲應道。
“對了,這次出海能有多少稅銀?”宣德帝想到了一件事情,於是抬步,邊走邊看似隨意地問道,他口中的出海自然指的是李雲天在交趾組織的第二次海外貿易。
原本,宣德帝還真的沒把這海外貿易當回事,畢竟按照士農工商的階層排名商人的社會地位處於社會最底層,是不勞而獲的卑賤職業,因此宣德帝自然不會接觸到商業上的事情。
宣德帝對商業方麵的見解,尤其是海外貿易主要來自大明官方所主導的朝貢體係,而大明為了彰顯天朝上國的風範同時也是體諒那些藩屬國進貢一次殊為不易,因此通常都會給與那些藩屬國十分優厚的商業條件,而且皇帝都會另外給予賞賜,這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定製。
正是因為這樣,海外諸國這才不遠千裏,蜂擁前來大明朝貢,除了仰慕大明天威外,最主要的就是經濟利益的誘使,以至於出現了不少假的外國使節。
這些朝貢的海外使團消耗了大明國庫巨額財物,以至於大明不得不向海外朝貢諸國規定朝貢的期限,或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最長者甚至十年一次,並且對使團的人數也做出了限製。
因此在宣德帝的印象裏海外貿易是一個賠本的生意,當李雲天請求通過交趾雲屯市舶司與南洋諸國通商以籌集重建交趾的資金時,他並不認為李雲天能從中賺多少錢。
然而,實際結果令宣德帝大吃了一驚,去年李雲天讓人將上繳給宣德帝的第一次海外貿易的稅銀讓人送來了京城,錢物折合的話高達三百萬兩白銀,相當於大明戶部國庫一年的收入。
說實話,宣德帝的內庫中並沒有多少銀子,當年平定漢王叛亂的時候內庫的銀子就已經被掏光了,李雲天送來的這三百萬兩錢物無疑充盈了宣德帝的內庫,使得囊中羞澀的宣德帝手中有了可以自由支使的銀兩,不至於再因為錢財上的事情與戶部的堂官在那裏討價還價一番。
別看宣德帝貴為天子,可如果戶部一口咬定了沒錢他也無可奈何,即便是永樂帝也因為北征蒙古的錢糧問題被時任戶部尚書的夏元吉頂撞,最後將夏元吉打入了詔獄,更別說年輕的宣德帝了,在使用戶部錢糧的時候受到戶部的諸多掣肘。
三百萬兩確實是一筆巨額銀兩,但是對坐擁天下的宣德帝來說根本就不夠用,畢竟大明需要花錢的地方多了。
故而宣德帝對第二次海外貿易頗為關注,想要知道這次能從中收取多少稅金。
“皇上,這次海外貿易的規模比上一次要大,據臣的估算所有貨物的價值應該在兩千萬兩左右。”李雲天沉吟了一下,給了宣德帝一個答案。
“兩千萬兩!”宣德帝聞言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這意味著內庫中將有五百萬兩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大明戶部一年的稅收。
“皇上,我大明銀礦稀缺,品相也不好,臣在交趾推行攤丁入畝後白銀將逐漸成為當地市麵上流通的主要貨幣,隨著交趾經濟的發展勢必需要大量白銀來維持市場的貨幣供求,屆時交趾的經濟將陷入困境。”
李雲天見宣德帝臉上流露出一絲喜色,於是不失時宜地說道,“臣聽說海外的印加帝國銀礦豐富,品相上乘,如果能加以開采並且製成成品運回國內,將解決我大明白銀不足的隱患。”
“哦?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去辦,倘若能夠辦成的話可為我大明立了一個大功。”宣德帝沒想到印加帝國竟然有著豐富的銀礦,因此想了想後笑著向李雲天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講武堂軍戶農莊裏種植的花生和馬鈴薯等從印加帝國傳來的農產品現在已經成為了皇家貢品,下一步將在全國推廣種植。
故而宣德帝知道印加帝國是美洲的一大強國,要想在那裏順利開采銀礦並不容易,滿朝文武中恐怕也隻有李雲天有這個本事了。
“臣遵旨!”李雲天聞言也笑了起來,他並沒有推脫,向宣德帝一拱手後從容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好像對此事已經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