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上旬,揚州碼頭。
碼頭上錦旗招展,鑼鼓喧天,密密麻麻聚滿了歡迎的人群,身披著白色貂皮大氅的李雲天立在人群前方與潘興民等人談笑風生,氣氛看起來異常輕鬆。
今天,由京城趕來的兩淮鹽道貪墨案的兩名陪審官將乘船抵達揚州,一個是內閣閣老楊溥,另一個是禮部尚書胡瀅。
兩淮鹽道發生的事情在十月中旬的時候傳到了京城,隨即在京城官場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件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事先沒有一丁點的征兆,誰也沒有想到李雲天忽然之間就對兩淮鹽道下了手。
不過,有消息靈通者已經聽說了陳文仁與李雲天之間的恩怨,由此一來李雲天的這個過激舉動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很顯然陳文仁綁架了趙欣月一事激怒了李雲天。
如果換作其他人,說不定就忍下了趙欣月被綁架的這口悶氣,畢竟兩淮鹽道事關重大,輕易觸之不得,能擔任兩淮鹽道巡鹽正使的人通常都是老成持重之輩,肯定不會為了一個女人而拿自己的仕途開玩笑,想著在以後找陳文仁算賬。
可李雲天不一樣,不僅風頭正盛,深得宣德帝的信賴,同時又身居高位,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這就使得陳文仁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到頭來反而害了自己。
對於在京城明爭暗鬥的內閣和六部來說,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立刻打亂了他們在朝堂上的部署,紛紛將視線轉向了兩淮鹽道。
兩淮鹽道作為大明稅收的重要來源,具有極其重要政治和經濟價值,六部自然不希望兩淮鹽道出亂子進而牽連到其他人,而內閣則虎視眈眈想要趁著這次機會大做文章,給予六部官員沉重一擊。
因此,兩淮鹽道的消息一傳來京城,內閣閣老和六部堂官就相繼進宮向宣德帝稟告此事。
內閣閣老們自然是以整頓朝綱為由希望宣德帝嚴加懲處兩淮鹽道,而六部則極力為兩淮鹽道開脫,以事關重大為由想要派人去揚州陪審,避免案情的擴大,雙方為此也在朝堂上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角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李雲天對兩淮鹽道一案的奏報還沒送抵京師,這也就使得宣德帝無法采納內閣和六部任何一方的意見,畢竟兩淮鹽道事務最為官方的消息來自李雲天,在李雲天還沒有上報的情況下他如何來下達相關的聖旨?
故而,宣德帝派人給李雲天送去了一道聖旨,讓李雲天回稟兩淮鹽道的巡查事務。
在內閣和六部對兩淮鹽道一事喋喋不休的爭吵中,李雲天的奏報終於在十月底由八百裏快馬送來了京城。
令京城文武百官感到震驚的是,李雲天此時不僅已經查清了兩淮鹽道的私鹽案,還牽連出了兩淮鹽道和南京戶部官吏受賄的事情,而且人贓俱獲,罪證確鑿。
除此之外,在李雲天的這份奏報中一個數字令朝會上的文武眾臣瞠目結舌,據李雲天的初步統計,自宣德元年以來兩淮鹽道因為私鹽流失的稅銀高達近億兩白銀,全部被兩淮鹽道、南京戶部和鹽商總會大大小小的官吏和鹽商瓜分。
這個數字不僅令宣德帝大吃了一驚,也使得朝堂上的那些高官顯貴感到匪夷所思,雖然大家都清楚兩淮鹽道是個油水充足的衙門,但是短短六七年的時間裏就能賺取億兩白銀還是遠超他們的想象。
要知道大明戶部國庫一年的收入也不過才寥寥的三百萬兩銀子左右,以至於永樂帝北征蒙古的時候需要商賈們捐獻,其中鹽商的捐獻是主力。
現在說起來也著實可笑,看來鹽商們以前捐的那些錢十有八九是大明流失的鹽稅稅金,這意味著鹽商們不但從兩淮鹽道獲利匪淺,而且還用那些原本就屬於大明國庫稅銀的捐獻獲得了永樂帝的嘉獎和賞賜。
對於李雲天提供的這個數字,雖然京城的那些官員們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卻沒人懷疑它的真實性。
這不僅因為李雲天的這份奏章上有潘興民、張韜和秦克三位南京三法司堂官的簽名和印章,表明三人會對此負責,更為重要的是李雲天在奏章上表明要追繳流失的那些稅銀,這可非同小可,其結果將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裏,無法進行捏造。
兩淮鹽道億兩稅銀的流失令宣德帝在朝堂上是大發雷霆,使得文武百官噤若寒蟬,不過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勳貴集團和內閣陣營兩方的官吏臉上都掛著幸災樂禍的神情,而六部陣營一方的官吏則哭喪著臉,顯得十分沮喪。
很顯然,與兩淮鹽道貪墨案有染的人基本上都是六部陣營一方的官吏,一旦這個案子追查下去的話,不少收受了好處的官吏將因此倒黴。
大發了一通怒火後,宣德帝下令將宣德年間離任、現在在京城部院中擔任職務的兩任兩淮鹽道轉運使當場拿下,交由錦衣衛北鎮撫司看押,等待李雲天的徹查。
聽了宣德帝的這個詔命,兩名兩淮鹽道轉運使中一人當場昏倒在了大殿上,另外一人則麵色慘白地跪在那裏向宣德帝求饒,最後兩人被殿前侍衛像拖死狗一樣給拽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