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武侯,兀良哈三衛現在盤踞在山海關外,兵力有四五萬之眾,其中騎兵近兩萬,在關外交戰兀良哈三衛本就占據地利優勢,如今又有著眾多騎兵,一旦騎兵列陣發起衝鋒我軍很難挫其鋒芒。”
張輔率先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語重心長地告誡李雲天,在他看來驍武軍即便是再驍勇但血肉之軀豈能跟騎兵相抗衡,而當年蒙古人正是依靠騎兵橫掃天下。
兀良哈三衛、韃靼部和瓦剌部雖說難現蒙古當年的輝煌景象,但其騎兵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正麵衝鋒的話明軍騎兵難以抵擋。
梁坤的十二萬大軍之所以會慘敗,正是被突襲的蒙古騎兵衝散了陣形,進而兵敗如山倒。
因此,李雲天想要以一萬驍武軍前去硬撼兀良哈三衛的四五萬兵力,在張輔看來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宣德帝的雙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不解地望著李雲天,他清楚李雲天的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說出這驚人之語。
“太師,正是因為兀良哈三衛把控住了從山海關進入遼東的要道,因此下官決定走海路,經天津衛港口抵擋遼東半島蓋州衛的遼口港,進而避開兀良哈三衛。”
李雲天知道眾人心中的疑惑,因此向張輔微微一躬身,有條不紊地說道,“講武堂的幾艘海船就停在天津港,足以將一萬驍武軍順利運抵。”
因為擔心遼東戰局有變,因此早在隨同宣德帝離京時李雲天就已經給講武堂下令,讓講武堂悄悄從南直隸的基地將已經造好的三桅帆船到天津港待命。
如今李雲天的擔憂成為了現實,明軍在遼東的戰事陷入了被動,那幾艘三桅帆船無疑派上了用場,成為了聯通遼東都司與京城的重要途徑。
“原來如此!”張輔聞言不由得點了點頭,臉上的神色隨之緩和了下來,他差點忘了李雲天手裏還握著大明的海船。
說實話,如非萬不得已李雲天並不願意出動海船,海上運輸的風險要遠高於陸地,一旦遇上風暴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當年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都遇上了風暴,東征人員幾乎損失殆盡,也因此保全了日本。
而且,在梁坤戰敗之前,沒有人會認為明軍會被兀良哈三衛逼得繞開山海關而走水路抵達遼東。
現場眾人的臉上也都紛紛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說李雲天走水路倒不失是一條抵達遼東的捷徑。
“鎮武侯,朕任命你為征東將軍,總兵遼東軍務。”宣德帝見李雲天已經謀劃好了出兵遼東的路線,心中更是放心,因此沉聲下達了詔令。
“皇上,義國公在軍中威望甚高,與敵交戰經驗豐富,臣認為遼東軍務非義國公總掌不可,願輔佐義國公平定遼東之亂。”
李雲天見宣德帝要把遼東的軍政大權交給他,聞言連忙推辭,大明勳貴中十分講究論資排輩,張昊不僅比李雲天資曆深厚而且還是他的長輩,他豈可位居張昊之上?
“好,朕命你為遼東副總兵,協助義國公征討兀良哈三衛!”宣德帝自然清楚這一點,他先前所言隻不過是讓張昊領李雲天的這個人情而已,隨後改變了詔令。
“臣遵旨!”李雲天聞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聲應答。
由於事態緊急因此李雲天沒有絲毫耽擱,離開宣德帝的禦帳後立刻著手安排驍武軍麾下朱雀軍團的一萬軍士趕回京城的事宜。
得益於驍武軍完善的後勤體係,李雲天其實並沒有什麼要準備的,命令一傳達到朱雀軍團,朱雀軍團的將士們就有條不紊地收拾行裝啟程。
宣德帝親自給李雲天送行,臨行前再三囑咐李雲天要注意注意安全,他寧願遼東戰敗也要讓李雲天活著,隻要李雲天活著就一定能將遼東奪回來。
張輔和楊榮等隨行朝廷大員也對李雲天是叮囑有加,畢竟張昊和梁坤已經接連栽在了遼東,他們不希望李雲天重蹈兩人的覆轍,更不希望李雲天身處險境。
對於眾人的囑托李雲天連連點著頭,其實相對於遼東的戰局他更擔心宣德帝此次北征,在他看來與牛世豪交戰的敵軍很顯然在保存實力,並沒有與明軍硬碰硬,明軍連戰連捷很容易滋生自滿的情緒,對交戰殊為不利。
因此,在率軍離去前李雲天特意將留下來的三萬驍武軍中的團級以上武官召集起來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會議,嚴令眾人不得鬆懈,否則軍法從事。
李雲天走後,驍武軍的指揮權就落在了驍勇侯王簡的身上,李雲天囑咐他和武平伯梁少傑萬萬不能輕敵,此次韃靼人連戰連退似乎是在誘敵,因此讓兩人不得請戰出擊,一定要牢牢地守在宣德帝身邊,守護宣德帝和諸位文武大臣的周全,否則即便立了戰功他也將軍法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