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不速之客(二更)(1 / 2)

周征非常清楚明軍和蒙古軍隊的優劣勢,因此果斷采取了收縮防禦的戰略,依靠明軍人多勢眾的優勢固守萬全都司地界上宣府城、保安城和懷來城三座城防堅固的城池,在萬全都司擺出了一個品字形的防禦陣勢,既避免與蒙古軍隊正麵交戰,又能相互支援。

不僅如此,周征還在紫荊關部署了重兵,一是加強這這個內長城上重要關口的防禦,二來也是對萬全都司的蒙古軍隊進行牽製,使得蒙古軍隊不得不抽調兵力來防守紫荊關的明軍。

尤為令蒙古軍隊忌憚的是,周征從講武堂司科院獲得了許多地雷,不僅給蒙古騎兵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而且打亂了蒙古騎兵的隊形,進而降低了蒙古騎兵的殺傷。

阿魯台知道他在萬全都司遇上了一個難纏的對手,明軍雖然衝鋒陷陣的能力不行但守城還是很有一套的,依靠牢固的城防以及相互間的支援擊敗了蒙古軍隊的數次攻城,周征擺明了就是要跟蒙古軍隊消耗時間。

這使得使得蒙古軍隊陷入了萬全都司的這個戰爭泥潭裏,無法再向前推進一步,阿魯台對此也顯得很無奈,戰爭拖得越久對蒙古軍隊越不利。

原本,阿魯台等蒙古將領在山西行都司後並沒有把萬全都司放在眼裏,山西行都司的戰略地位要高於萬全都司,城防也要比萬全都司高一個檔次,兵力也有近三十萬,可他們還是非常順利地就攻克了山西行都司。

如果不是內長城阻擋了蒙古軍隊南下的步伐,那麼阿魯台在攻占山西行都司之後一定會率軍南下攻打大明山西和北直隸地界。

誰能想到,萬全都司竟然阻擋住了蒙古軍隊前進的步伐,除了明軍統帥周征能征善戰之外,歸根結底在於大明的國力相對韃靼和瓦剌實在是太過強大,宣德帝北征失利後立刻從中原和南方調兵,雖說明軍沒能守住山西行都司但最終在萬全都司穩定住了陣腳。

九月初,倒馬關。

倒馬關位於北直隸唐縣西北一百二十裏處的太行山東麓,山路險峻,馬為之倒,故而得名,北臨內長城,背靠唐河,東南為險要的十八盤嶺。

自古以來,倒馬關就為戰略要衝,據《後漢書》記載,建武十五,即公元39年,因匈奴常犯東漢北部邊境,東漢遷徙雁門、代郡、上穀三郡居民於常山關(倒馬關)、居庸關以東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擾,由此可見倒馬關的屏障作用。

倒馬關處於一條古老的通道上,這條道稱為“靈丘道”,《魏書?高祖紀》記載,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調集州郡5萬人修治靈丘道,靈丘道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靈丘以下,略循今唐河穀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是當時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馬關就是這條道路上的重要關隘。

明朝的馬中錫在《倒馬關詩並序》裏說:“關有兩山對峙,其路極險,相傳楊六郎到此馬踣,故名。”

楊延昭是並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時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後因與遼兵作戰有功升為保州防禦使,在邊防鎮守20餘年,遼兵甚為畏懼,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學士到倒馬關憑吊六郎碑,稱頌吟懷楊六郎威鎮邊關的不朽業績。

與紫荊關和居庸關相比,倒馬關是進入北直隸最難走的一條通道,山路險峻不利蒙古騎兵通行,再加上倒馬關易守難攻,又有十八盤嶺這樣的險地,故而朝廷曆來對倒馬關都非常放心。

宣德帝北征失利後,朝廷為了安全起見將倒馬關的一萬守軍增兵至三萬,派遣宣平伯童毅前去坐鎮,足以確保倒馬關固若金湯。

童毅在靖難的時候是周征的副將,與周征關係密切,雖然他攻城拔寨的能力欠缺,但卻是一個守城的好手,又深得周征的信賴,故而被周征派去了倒馬關。

“總兵大人,張副總兵求見。”這天上午,童毅正在辦公的公房裏翻閱萬全都司的最新戰報時,一名衛兵走進來沉聲稟報。

衛兵口中的張副總兵指的是倒馬關原守將張韜,隨著童毅的到來張韜成為了倒馬關的副總兵。

“請。”童毅聞言放下了手裏的戰報,抬頭望向了門口處,想知道張韜的來意。

“參見總兵大人。”很快,一名身材粗壯的中年將領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兩名隨從,向童毅拱手行禮。

“張將軍,是否有敵軍的最新軍情?”童毅微微頷首,不動聲色地問道。

“總兵大人,卑職此次來是想給總兵大人引見一個老熟人。”張韜沒有回答童毅的問題,而是側身指向了身後跟著的一名隨從,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