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雲天的規劃,明軍這次要攻下韃靼部的地盤,然後將韃靼部的地盤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麵以北元王庭所在的哈拉和林城為中心,南麵則以河套為中心。
如此一來,蒙古諸部生活的區域就將有三大部分,哈拉和林城區域、河套區域以及兀良哈區域。
哈拉和林城區域和河套平原區域隸屬於新組建的蒙古布政使司,而兀良哈區域則屬於新組建的遼東布政使司,李雲天要徹底把這三個區域納入大明的掌控中。
本來,李雲天想要趁著這次機會一舉拿下漠北瓦剌的地域,不過由於漠北距離太遠,因此李雲天隻能先將其放棄,而全力經營漠南韃靼的地域。
李雲天已經跟把禿孛羅商議好,讓其將輝特部的部眾南遷到哈拉和林城區域,與漠北相比漠南的水草更為豐盛。
在李雲天看來,由於瓦剌部距離大明太遠,因此不能單單依靠武力征服,隻要將哈拉和林城區域、河套區域和兀良哈區域治理好,使得當地的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屆時自然會有瓦剌部的部眾南遷投靠,比出兵的效果好上千百倍。
為了打消把禿孛羅等人的顧慮,同時也是加強對三個區域的管治,三個區域的地方主官李雲天將采用交叉任用的方式,即哈拉和林城區域的地方主官由河套區域和兀良哈區域的蒙古人。
如此一來,統掌三個區域的官吏依舊是蒙古人,這樣無疑會使得本土孛羅等人更容易接受,李雲天準備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用二十年時間來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治理,使得其真正融入大明。
兀良哈部蒙古人自然在兀良哈區域,李雲天曾經答應過哈爾巴拉,因此達顏部在水草最為豐美的河套區域,南遷後的輝特部在哈拉和林城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區域的蒙古官吏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因為他們屬於朝廷命官,並不是由把禿孛羅和哈爾巴拉等人任命,而是通過科舉才能擔任官員,隻有接受了係統的培訓才能治理好地方的政務。
說白了的話,也就是那些蒙古官吏要先進入講武堂進行學習,合格後方能為官。
很顯然,由於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的因素,李雲天不可能讓他們參加文舉,因此隻能采用變通的方法參加武舉。
在歸附大明的三部蒙古人中,兀良哈部無疑是最讓李雲天放心的,因此才派遣兀良哈兵和蒙古兵協助周征追擊。
李雲天並不是不信任達顏部的士兵,關鍵是北元的阿岱大汗已經逃回了哈拉和林城,如果用達顏部的士兵進攻哈拉和林城的話即便是不出現什麼意外,也會使得達顏部士兵的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可兀良哈部就不一樣,在法理上而言他們效忠是大明的天子而不是北元的大汗,故而不會出現李雲天所擔心的問題。
這也是李雲天為何要讓輝特部南遷的原因,瓦剌人可不像韃靼人那樣忠於阿岱汗,因此一旦輝特部遷至哈拉和林城,那麼阿岱汗在當地的影響將大大降低。
有了輝特部在北麵做屏障,阿岱汗的勢力無法進入河套,進而對以韃靼部眾為基礎的達顏部產生影響。
對大明而言,將阿岱汗趕往瓦剌的地域也是對脫歡的一種牽製,經過與大明的這次大戰後,阿岱汗必將率領追隨他的韃靼部眾北遷,遮陽一來就填補了瓦剌地域內因為輝特部南下而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瓦剌三大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也隨著脫歡逃回了漠北,太平率兵鎮守居庸關,結果趙勇等人用蒙古兵混進了居庸關,然後突然發難,打了毫無防備的太平一個措手不及,使得太平在數百騎的保護下倉皇逃回了大同城。
與脫歡相比,太平這次遭受的損失更大,不過他應該慶幸阿岱汗率軍北遷,這樣一來就使得漠北呈現出脫歡、阿岱汗和太平三足鼎立的格局,否則的話太平肯定會被脫歡趁機吞並。
在李雲天看來,經曆了此次與大明的大戰後,脫歡、阿岱汗和太平已經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已經無法再組織有效的南下軍事行動,大明北方將進入一個平和穩定的發展時期。
而有了哈拉和林城區域和河套區域作為緩衝地帶,脫歡和阿岱汗再想南下襲擾大明可就沒有那麼簡單,大明北方的防線將北推至哈拉和林城一帶,一舉使得京師擺脫了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
另外,李雲天不僅收編了女真諸部強化遼東都司的力量,還奏請宣德帝成立遼東布政使司,然後通過遼東都司和遼東布政使司加強對奴兒幹都司的掌控,為大明東北疆域的穩定和繁榮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由於大明通過與北元的這次戰爭順利達成了宣德帝北征的目標,因此宣德帝雖然在飲馬河被阿魯台偷襲,但最終贏得戰爭的依然是宣德帝。
這意味著宣德帝北征取得了勝利,成為了宣德帝在平定交趾叛亂後的又一大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而李雲天的名字與宣德年間的這兩場守疆拓土的大戰都密切地聯係在了一起,成為了宣德年間大明勳貴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