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擴建京城(2 / 2)

隻不過,按照事態的進展,宣德帝應該明年再提及擴建北京城一事,看來是宣德帝的身體已經越來越糟糕,使得他不得不提前談及此事。

曆史上,宣德帝曾經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第一次增建是永樂帝時期。

永樂四年,永樂帝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苑,永樂七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

永樂十四年,永樂帝開始下令營造宮殿,並於永樂十八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和鍾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近兩裏以修建皇城。

永樂十九年,永樂帝正式遷都北京城,相繼在北京成南郊修建了天壇、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帝並不是直接對北京城進行的增建,而是由繼位的正統帝來完成的。

宣德十年,宣德帝駕崩,正統元年時繼位的正統帝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其主體工程為: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

增建之後的京城周長45裏,形成了堅固的城防體係,並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這也使得土木堡之役後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惟有望著北京城徒呼奈何。

之所以說是宣德帝對北京城進行增建,是因為正統帝登基的時候隻有八歲,很顯然朝中的文武大臣們執行的是宣德帝留下來的大明國策,故而雖然北京城的第二次增建發生在正統年間,但世界上應該是宣德帝在世時所留下的一項工程。

土木堡一役後,北京城曾多次麵臨韃靼和瓦剌部的侵擾,因此成化十二年朝廷提出了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

嘉靖元年,朝廷在京城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和月壇。

嘉靖二十九年時開始修築北京城南麵前三門外的關廂城,即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可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導致民情洶懼,因此工程不久就停工。

嘉靖三十二年,朝廷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麵環繞修築北京城的外郭城,初始規劃外城長七十裏,東西十七裏,南北十八裏,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窪地帶設置水關八處。

由於這次工期浩大,所以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北京城南麵的外城,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區域包括在內。

後來因為大明對外用兵頻繁,再加上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發生了一場大火,使得朝廷不得不集中財力物力重建被焚毀的宮殿,因此外城就停止了擴建。

嘉靖四十三年,朝廷增建了外城各城門的甕城,自此形成了北京城流傳後世的格局,其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七外九皇城四”。

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部分構成,其中紫禁城也稱之為“宮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場所,因此四周建有高大的城牆,設有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四座城門。

皇城是拱衛紫禁城並為紫禁城提供各項服務的地方,環繞在紫禁城外而建,閑雜人等禁止入內,有皇家園林、寺廟、庫房、作坊以及大量的養殖和服務機構。

與紫禁城、內城和外城不同,皇城沒有為防禦而建有馬道和垛口的城牆,隻有一道6米多高的紅門攔馬牆――蕭牆。

蕭牆牆身紅色頂覆黃琉璃成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牆黃瓦,皇城牆四麵設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四門,也就是俗稱的“皇城四”。

內城是指嘉靖帝擴建北京城南麵城池之前的京城,位於京城城牆和皇城城牆之間,百姓大都居住在這個區域,並設有正陽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和安定門九座城門,也就是俗稱的“內九”。

嘉靖帝在京城南麵修建的城池就是外城,外城的城牆略低於內城城牆,周圍設有永定門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七座城門,也就是俗稱的“外七”。

在李雲天看來,宣德帝此時提到了擴建城牆,很顯然是未雨綢繆為身後事做打算,一旦他駕崩那麼朝中的政局將受到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左右,要想再擴建北京城可就沒有那麼容易,屆時肯定有大臣跳出來說這樣做“勞民傷財”等等。

宣德帝可不想國庫裏的資金在他駕崩後被朝廷裏的官吏想法子貪墨,因此不如用在擴建城池上,同時也這是他在位時的一大政績。

與此同時,宣德帝此舉無疑是幫了柳真一個大忙,隻要大明擴建北京城的消息一傳出去朝鮮王必定會鬆一口氣,認為大明不會對朝鮮王國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