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春光有時好,
春日春光有時壞,
有時不好也不壞。
在端村時,點兒上一個男生寫過這麼一首詩。楊青覺得那詩既滑稽又真切,止不住常在心裏背誦。
如今,寫詩的和背詩的都回了平易,楊青依然重複著那首詩。平易市悄悄地接受了他們。
楊青也說不清為什麼要用"接受"二字來形容這夥人的複歸,他們原來就是平易人。現在見了麵還要互相打問:哪裏接受了誰,或者誰不被哪裏接受。直到楊青像平易人那樣騎車上了班,才覺出眼前的豁亮——春日春光有時好。
那時車輪碾軋在不算平坦的馬路上,不算稠密的舊商店從她眼前緩緩滑過,小胡同裏還不時傳出對於香油或豆腐的叫賣聲。她覺得這才是平易人應該享受到的。就連過十字路口不小心闖了紅燈,警察把她叫上便道罰款訓話時,她也能生出幾分自豪。假如你不是個平易人呢,假如你還在端村呢?端村沒人為了走路罰你的款,端村也沒有紅燈。
你付給警察五角錢,警察撕給你一張收據。你又開始騎車,店鋪又從你眼前滑過——有時不好也不壞。
有時,豁亮也能從你眼前消失。一走進接受了楊青的那家工廠,一走上那間水泥鋪成的潮濕、滑膩的車間地麵,她立刻就想起那詩的第二句——春日春光有時壞。
那是一個不算大的造紙廠,在離車間不遠的一片空地上,挺挺地戳著幾個麥秸垛。那舊垛的垛頂也被黃泥壓勻,顯出柔和的弧線,似一朵朵碩大的蘑菇;新垛的垛頂隻蒙一張防雨帆布。那布的四角被繩子拉緊,墜著石頭。
新垛很快就變作了紙漿,變作了紙,總是剩下那幾座老垛。垛頂的黃泥慢慢變成了青泥,碎麥秸在簷邊參差,不再耀眼,不再像一輪擁戴著它的光環,像瘋女人的亂發。
它們誘惑了她,又威懾著她;喚醒過她,又壓抑著她。如今,它們仿佛是專門隨了她來到這裏,又仿佛,她本不曾離開端村。
世界是太小了,小得令人生畏。世上的人原本都出自鄉村,有人死守著,有人挪動了,太陽卻是一個。
楊青常常在街上看女人:城市女人們那薄得不能再薄的襯衫裏,包裹的分明是大芝娘那雙肥奶。她還常把那些穿牛仔褲的年輕女孩,假定成年輕時的大芝娘。從後看,也有白皙的脖梗、亞麻色的發辮,那便是沈小鳳——她生出幾分恐懼,胸脯也忽然沉重起來。
一個太陽下,三個女人都有。連她。她分明地挪動了,也許不過是從一個麥場挪到另一個麥場吧。
冬天,人們把自己裹得很厚。楊青在街上仍然盯了人們看,騎車的人,步行的人。
一日,三個步行的人走出長途汽車站,往火車站走。兩個大人牽著一個小人,那小人扁腦袋,篬耳朵。楊青立刻認出了他們,還認出了那雙大皮鞋:牛皮、翻毛、硬底。走在城市的便道上,城市的聲音雖然淹沒了它的聲音,但那聲音一定比在黃土小道上清晰得多。另一個男人背上斜背一隻花土布包袱。包袱很沉,墜得那人脊背向一邊傾斜,弓著。
楊青騎車繞到三人麵前,緊緊刹住閘,故意不言語,讓他們辨認。
老少三人遲疑了好一陣,顯得很慌張,以為是他們走錯了這個世界的規矩。楊青笑了。
"栓子大爹,小池大哥,你們不認識我了?我是楊青。這是五星吧?"她低頭盯住那個死攥住小池衣角的小人兒。
"可不是楊青!"栓子大爹恍然大悟,一臉的喜出望外。他萬沒想到在這個人擠人的大地方,還有人能認出他們。
"你們這是……"楊青打量著小池的包袱。
"出趟遠門。"栓子大爹說。
小池規規矩矩地把說話的機會讓給了栓子大爹,他牽著五星的手隻是笑。笑時嘴角兩邊多了幾條皺紋,"括弧"一般。
楊青猜出了他們的去向。端村人不做大買賣,不攀大單位、大幹部,通常沒什麼遠門可出。
"是不是去四川?"楊青問。
栓子大爹沒有立時回答。小池漲紅了臉。五星怯生生地看著楊青,將頭靠在小池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