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為何不能多一些寬容和友愛呢!有時候我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並不是責怪,而是相互容納和體諒,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些、充實些!
真誠是交友的前提,觀察力是交友的保障,寬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誰,都可以這樣對朋友說:親愛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無意地傷害過你,懇求你原諒我的過錯。因為寬容固佳,遺忘尤美。
要學會寬容,別人冒犯了,過後能寬恕別人;自己冒失了,過後能寬恕自己!因為不寬容,所以盡管他人在做好事,卻偏偏說做好事者的動機有問題,不是為了想出風頭,就是為了蠱惑人心、討好他人,有時,在不寬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還要壞得多。
不懂得寬容,隻會讓你在交際中產生更多的偏見,看到不如意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優點很突出,他卻視而不見,明明長處很顯眼,他卻充耳不聞,剩下當然是一大堆汙點、缺點和髒點。
不懂得寬容,隻能使不滿、不敬、不平、不恭之言把你包裹,對這類人來說,這個世界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為了與他“作對”,都是與他“過不去”,不寬容的人患了一種疑心病,疑這疑那,對他人的“警戒心”特高,還處處充滿了挑釁和敵意。
不懂得寬容,吃了一點虧,就耿耿於懷,以牙還牙,總想報複他人,冷不丁地找準機會算個明白。最終隻會讓你到處樹敵,四麵楚歌。
古人曰:“人無弘量,但有小謹,不能大立也。”凡成大功者,總是不小苛的。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這也看不慣,那也容不下,又如何與人團結,成就大業。所以凡舉大業者,定是心懷坦蕩,舉賢不避仇、不避親,用人之長,而且用人不疑。
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狹窄,妒嫉心強,其感情必定低劣;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葉障目,自尊心亦過強,好鬥,好報複,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對人吹毛求疵,因此這類人亦是不會寬恕的。寬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對文明的檢驗,更是顯示著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朋友偶爾的一句話,一個要求,一個行為,一個思想冒犯了你,惹惱了你,令你怒發衝冠,耿耿於懷甚至於想斷絕交往,從此不相往來,更有甚者想利用各種方法報複以解心頭之恨……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免想想《三國誌》中記載著一段經典的話:“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有位智者同一友去旅遊,經過山穀,智者失足滑落,幸友人相救才得以生還。於是,智者就在附近的石頭上刻寫: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救我一命!事畢,二人繼續前行,但卻因一小事而爭吵,朋友就打了智者一巴掌。而智者就跑到有沙灘的地方寫下: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打了我一巴掌!事後有人問智者,為什麼要將救你事情要刻寫在石頭上,而打你的事情要寫在沙灘上呢?智者回答:我永遠感激我的朋友救我一命,他打我的事情,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消失,從而忘得一幹二淨。
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談論他人的是非,隻會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礙解脫之道。在談論是非之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恒說之”。若是不知道謹言慎行,可以預見,這個人將會很難掙脫是非的困擾。慈航法師曾經講過他親身經曆的一些事情,我們應該可以從中明白這個道理。
慈航法師當年在鼓山當沙尼的時候,有一次上廁所時,忘記帶衛生紙了。於是,他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不過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衛生紙扔給了慈航法師,弄得慈航法師一手的大便。茶房頭如此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會很生氣的,可是慈航法師並沒有生氣。
一天,慈航法師搬房間,那位茶房頭來了,慈航法師對他說道:“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看守一下東西,我先把棉被搬去,馬上就回來。”
不一會兒,慈航法師回來了,他發現抽屜裏的一百元銀洋少了六七十個,很明顯,不是茶房頭拿的還會是誰呢?但這件事卻不能揭穿,揭穿了的話,會對茶房頭的名譽造成有很大的影響。錢少了還是有再來的時候,但是失去了名譽的人,又要怎麼恢複呢?慈航法師想到這裏,就裝做什麼都不知道。
過了一會兒,茶房頭要告辭了。臨別時,慈航法師拿出十五塊銀元送給他,他卻不肯接受,慈航法師告訴他,人要互相幫助,他現在當沙尼,每月有二十元,這一點給他拿去用沒有關係,這樣茶房頭才肯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都懷疑茶房頭哪來這麼多的錢,茶房頭說是慈航法師送給他的。又有人來問慈航法師是不是真的,如果換作是別人早就揭發茶房頭的竊盜行為了,但是寬宏大量的慈航法師,始終都沒有說一句茶房頭的不好。
後來,慈航法師說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很瘦弱的,但從這次事情後,他就慢慢地胖了起來,彌勒肚子也大了起來。
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說怨恨的人的壞話,這種精神是多麼偉大。這種“不念舊惡,不怨惡人”的行為,唯有菩薩的“等念怨親”的觀念才能做到。然而,有許多人隻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而不能客觀地評價一個人,那就無法正確地對待他人,更談不上尊重了。
有一個曆史故事,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
《左傳》記載:齊桓公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弟弟,而齊襄公為政無道,為了不受牽連,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侍奉下逃到莒國,公子糾則由其老師召忽和管仲護衛,逃到了魯國。後來,齊襄公被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幫助下重返齊國,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隨後,出兵魯國。魯國在齊軍的壓力之下殺死了公子糾,召忽見公子糾已死,也就自殺了。此時,管仲不但沒有自殺,反而在鮑叔牙的舉薦下,當上了齊桓公的重臣。
於是,就有人說管仲這個人“不仁義”。但孔子卻說管仲這個人“很了不起”,因為他後來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並沒有付諸武力,就使天下得到安寧,而且老百姓也得到了恩惠。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蠻人了。他為天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不是一個隻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溝裏默默無聞、白白死去的人所能比的。”
管仲背棄舊主,為齊桓公做事,對舊主來說的確是不忠、不仁、不義。但是,他為天下人做出的貢獻,為天下人盡了大忠、大仁、大義。從這個層麵上來說,管仲的做法又沒有違反做人的原則。所以,孔子能夠辯證客觀地評價他,並且充分肯定了他的優點,這就是對人的尊重。
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對於缺乏包容心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喜歡盯著他人的隱私和缺點不放,並大做文章,開口就會講出傷人的話;而包容心強的人則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誇獎他人的長處,同時也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給別人的錯誤找個理由
俗話說“得容人處且容人”,細想起來,包容別人一時的過錯,就像往銀行儲蓄一樣,包容心越大,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多。
生活中我們要懂得給別人的錯誤找個理由,學會寬容別人的過失。以寬大為懷,盡釋前嫌,才能夠逐步地、有意識地釋放自己的憤怒與不平。如果你認為過去的行為是錯誤的,勢必會讓你內疚、自責。而當你忙著自責時,你根本無暇顧及從中吸取任何有益的東西。
人性中,摻雜著偉大與渺小、善良與邪惡、崇高與卑微。我們彼此都差不多。假如我們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舉動,以及腦海裏的每一個意念,全都記錄下來,世人也許會驚訝,說我們是墮落而敗壞的魔鬼了。明白了以上道理,會使我們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一樣。
很多人在為人的時候,都十分計較別人對自己的不利之處。而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以寬仁為懷,其實是一個人非常優秀的品質。很多成功者就是憑借著對他人的寬容走上了成功之路。
拿破侖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養成了體諒他人的美德。作為全軍統帥,批評士兵的事經常發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氣淩人,能夠很好地照顧士兵的情緒。士兵往往對他的批評欣然接受,而且充滿了對他的熱愛與感激之情,這就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使他率領的部隊成為歐洲大陸的一支勁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戰鬥中,士兵們都很辛苦。拿破侖夜間巡崗查哨,發現一名巡崗士兵倚著大樹睡著了。他沒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槍替他站起了崗,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哨兵從沉睡中醒來,認出了替他站崗的拿破侖,十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