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臣們的互相辨論也多了起來,原本平靜的含元殿中猶如沸騰的開水一般熱鬧,這個新鮮事兒頗讓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欣喜不已。
但凡當皇帝的,沒有一個希望下麵的大臣們抱成一團的,在顧全大局的情況下,越是不齊心皇帝越高興。本來朝中裴光庭一支坐大皇帝就已經感覺到有些威脅了,便提撥了譬如張九齡、張說、宇文融等人為相,為的就是這些人剛直不阿,能與裴光庭相抗衡,使朝政大權不至於被一人所獨攬。
張九齡今天也是豁出去了,原本性格較為謙讓的他並不太多的參與朝野黨爭的,但是今天卻忍不住開口聲援太子李瑛了。裴光庭儀仗武惠妃的權勢在朝中呼風喚雨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張九齡貴為宰相也不得不避其鋒芒。
可是讓張九齡感到奇怪的是今天皇帝一說要議事,裴光庭馬上就有新的提案,而且很對皇帝的味口,這未免也太巧合了,明顯是有備而來。若是真的依照他的主張來做,以他任用私人的性格,那麼以後朝中將沒有能與他對峙的力量,即使太子殿下執掌東宮也未必能與之抗衡,這顯然不是國家之福,也不符合張九齡一貫堅持的主張。
最關鍵的信心是來自於這次平定安南戰役的成功,讓張九齡看到了大唐未來的良好期望,也讓他對太子李瑛的政治頭腦擁有足夠的信心,以李瑛殿下所展示出來的手段來看,榮登大寶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在官場上混,不投點政治資本在以後是很難立足的,張九齡還不屑於混跡於後妃黨中,更何況錦上添花又怎比得上雪中送炭?
最後就是他還有一點小小.的私心,因為他是嶺南人,哪個做官的不想告老後能夠衣錦還鄉?若是仿照李瑛的設想,將來安南都護府正式成為大唐內地,那麼嶺南也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也不會像現在那樣隻有被流放或貶謫的官員才上那裏去。地理位置變好自然會有更多的人口,搬遷的人口多了,瘴氣自然會減少,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嶺南地區最後會變得越來越好,變成第二個江南,這也算多少為家鄉父老做點貢獻吧。
這邊廂張九齡剛剛提出意見,那.邊的裴光庭就站不住了,張九齡是當朝宰相,在中間派的官員裏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若是被他用大道理占得了先機,隻怕朝中還不知有多少大臣要轉投李瑛帳下,這顯然不是武惠妃旗下頭號人物所能接受的,於是他親自站出來反駁他,當然,也隻有他夠這個分量與當朝宰相唱對台戲。
皇帝很配合的同意了裴光庭.的要求,他與張九齡都是輔佐朝政的好手,而且也不站在同一戰壕中,正是皇帝心中合適的搭檔,他們之間的分岐隻有他們自己辯論去。
“皇上,各位同僚,張大人的話乍聽起來,好像確實很.有道理,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可能性卻不高。不知諸位有沒有想過,現在朝廷除了對安西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真正擁有控製能力之外,其它幾個都護府基本上已經處在了自治的狀態之下。自大將軍薛仁貴征東之後,高麗便正式納入我大唐版圖,並設置安東都護府。隻是百餘年來,朝廷對安東都護府的約束已經衰微,他們喊了多年要複高麗國的口號也許不久就要實施。而單於都護府、黑水都護府與渤海都護府都是荒蠻之地,被一些草原遊牧民族所占據,每年的稅賦寥寥無幾,除了名義上的遼闊之外並沒有實際的用途。就這四大都護府,現在隻是維持現狀而已,他們還是在我大唐的名義治下,如果采用改土歸流的政策,隻怕這些地方的首領頭人們便都要紛紛造反,連名義上的統治也難以維係了。”裴光庭也不愧是武惠妃手下頭號心腹人物,侃侃而談,頓時打消了許多支持張九齡的官員的念頭。
工部尚書李適之趕忙出班為張九齡辯護:“裴大人.此言差矣,所謂因噎廢食,大人豈能因為一時的困難而放棄國土呢?俗話說:‘此消彼長’,若是那些國土白白的拱手讓人,豈不是辜負了先輩們辛辛苦苦拚殺的功勞?自大隋朝起,我中原就開始前仆後繼的對高麗進行討伐,曆太宗朝平陽郡公薛仁貴時,方才一舉平定,設六州二十二縣。並以之為後方,與侵擾東部海域的倭國進行的一場決戰,並賜倭國名‘日本’,從此平定東部疆域。就這樣先輩們浴血拚殺出來的戰果,若是到了我們手上不戰而棄,隻怕以後無顏麵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