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旅行者獨自穿行大漠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沙暴攪得迷失了方向,所有的隨身物品都不見了。他翻遍了所有的衣袋,隻找到了一個青蘋果。
“哦,我還有一個蘋果!”他驚喜地喊到。於是,他拿著那個蘋果,開始在大漠裏尋找出路。不知道過了多久,當饑餓、幹渴和疲憊一起湧上來的時候,他還是沒有走出空曠的大漠,他望著茫茫無際的沙海,好幾次都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住了,可是他隻要看一眼手中的青蘋果,又會繼續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中艱難地跋涉。似乎是那個蘋果給他帶來了力量,每一次摔倒、掙紮著爬起來的時候,他心中總在不停地默念:“沒關係,我還有一個蘋果……沒關係,我還有一個蘋果……”
三天後,他終於走出了大漠。那個他始終未曾咬過一口的青蘋果,已經幹得不成樣子了,他卻還是像寶貝一樣將其握在手中。
其實我們的潛力往往超出想象,當我們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時,不要輕易地放棄,即使隻有一個青蘋果,我們也要看到希望,努力地去尋找出路。逆境可以激發人的潛力和鬥誌,它促使我們涉獵更多,發揮得更出色。如果自己都對自己說:“算了吧,我失敗了。”那麼你就真的失敗了。如果你堅持自己的信念,哪怕隻有一個青蘋果,也緊握住不放,那麼你就會有走出荒漠、找到人生綠洲的一天。
淡泊名利,寵辱不驚
人活在世上,無論是貧富貴賤,還是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對待名利,每個人有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追名逐利,另一種是淡泊名利。有些人平時也認為對名利應該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遇到了具體問題,到了關鍵時刻,往往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對待名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態度也就決定了不同的人生結果。
中國古代有一個“傷仲永”的故事,說的就是被虛名所誤的人生教訓。仲永小時候是個神童,過目不忘,能吟詩作賦,被人稱頌,成為一時的名人。可是仲永在成名之後,便不再刻苦努力地學習,而是沉醉在虛名之下。漸漸地長大成人以後,便和一般人沒有區別了,他的那些天賦、才能也都離他而去了,一生碌碌無為。
這就是虛名毀掉人生的例子。還有一些人在取得名譽之後,不顧實際拚死拚活地去維護自己的名譽,結果,也是得不償失。
據說有一位很有才華的作家,他非常看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不幸的是他被診斷得了癌症,但是他不想此事被人知道,因此就拒絕去診治,將病情當秘密一樣守護,唯恐被別人認為自己是弱者,結果當他實在挺不住而住院的時候,已經是癌症晚期了,一個月後便與世長辭。四十幾歲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曆,同時還有充足的創作精力,可以說是正值創作的巔峰時期,然而,他卻在這個時候遭遇了劫難。其實,如果早醫治,也許還有很大生還的希望,但是他卻為了給別人一個強者的形象而一拖再拖,不去診治,最終導致病情惡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與其說他死於癌症,不如說是被自己的虛名累死的。
看重名利的人有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重名利,聰明的人其實都是淡泊名利的。
居裏夫人,在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之後,毅然將原來的100多個榮譽稱號統統辭掉,專心研究,又一次榮獲諾貝爾獎。一次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大驚道:“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對待榮譽的這種態度,成了後人學習的楷模。
著有《談藝錄》、《管錐編》、《圍城》、《宋詩選注》等巨著的錢鍾書先生,享有“博學鴻儒”、“文化昆侖”之美譽。他把《寫在人生邊上》一書重印的稿費全部捐獻給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電視劇《圍城》的稿費全部捐給了國家;國外有許多地方要重金聘請他,都被他婉言拒絕。他對年輕人的忠告是:“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輕人需要的是充實思想。”
錢鍾書惜時如金、甘於寂寞、淡泊自守、不求聞達,視名利如浮雲,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高尚的精神品格。
《小窗幽記》有句頗受人們歡迎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名譽畢竟是身外之物,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它讓生活變得很苦很累,反倒讓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這就像給自己帶上了名譽的枷鎖,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現在的很多人都認為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是會讓人怦然心動的,人都有欲望,麵對名利難免會有所動搖。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去追名逐利,但也會因此而失意落魄、心灰意冷。冷靜想一下如果是如此費盡心機才得來的名利,即使真的得到了,那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嗎?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心靈的淨土。一顆索求太多的心很難得到清靜。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地接受,弄得自己悶悶不樂,這又是何必呢?其實快樂很簡單,正如人們所說,一個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沒錯的,但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走的路,要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不要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了前進的道路。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要懂得“心底無私天地寬”,更要認清“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隻要自己奮鬥過,隻要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照自己的路去走,就已經值得欣慰了。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能夠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就在於他們擁有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
如今的社會有太多的誘惑,但是任何誘惑都不足以同“快樂”的誘惑相比。人們真正希望得到的往往是心靈的平和和快樂,因此,清除心靈的雜念,努力讓自己達到“清風明月,物我兩忘”的境界,快樂便會如期而至。
輸得起才能贏得起
成功像是一場賭博,都想去玩,也都想贏,但是因為怕輸,很多人不敢玩。其實誰都不可能永遠是贏家,或者永遠是輸家。人生本來就是一條崎嶇的路,難免會有波折。我們應該知道成功本來就是用失敗換來的,在我們麵臨著各種風險與挑戰的同時,也隱藏著各種機遇。古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隻有經得起失敗打擊的人,才能曆練出獲得成功的本領。經過失敗,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加以改正以後,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們要想獲得成功,首先必須具備不怕輸的品質,要學會認輸。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人生真正的成敗,真正的勝利者是笑到最後的人。所以隻有你輸得起,才會為下一次的成功積蓄力量和信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和玩牌一個道理,有時候你越是怕輸,你就越是會輸,因為你怕輸沒有了自信心、沒有平常心,所以輸得越厲害。其實輸贏也不過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應該把輸看輕、看淡,去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以後重蹈覆轍。通往成功的大道上會遇到許多“絆腳石”,但隻要正確對待,不氣餒、持之以恒、始終堅定如一,成功就會有希望的。這也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內涵!學會認輸,承認挫折,不僅能平息煩惱,也教會了我們“放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