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多的“不可能”宣戰
大多數人都是有誌於表現自己的,但是真正勇於表現自己的人卻不是很多,原因就是他們被過度的膽怯與缺乏自信所束縛、阻擋,他們的內心一直都處於躍躍欲試的狀態,但是卻又總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妄自行動。由於害怕那些流言飛語,他們變得膽小怯懦,畏縮不前。如此這般猶豫、等待,他們隻是希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來將他們的內心徹底釋放,並賦予他們信心和希望。然而,僅僅有這種強烈的渴望又能解決什麼呢?如果他們依然遵循自己傳統的思維模式,認為太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那就真的沒有“可能”了。
很多年以前,田徑界的人們都認為要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1英裏=1.6093千米)的路程是件絕對不可能的事。然而,這種說法隻持續到了1954年5月6日這一天。因為在1954年5月6日,美國運動員班尼斯特一舉打破了這項世界紀錄。這使得業內的每一個人為之震驚,他們都想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班尼斯特又被問及同樣的問題,他回答說:“每天早上起床後,我都要大聲地對自己說:‘我一定可以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我有信心去實現這個夢想。’喊完這些後,我就會去訓練場地,在教練庫裏頓博士的指導下進行艱苦的體能訓練。結果,我就真的實現了我的夢想:我用3分56秒6的成績打破了1英裏跑的世界紀錄。”
更有趣的是,班尼斯特的這項世界紀錄才僅僅是一個開端。在接下來的一年裏,居然有37人進榜,而再接下來的一年裏,進榜人數竟多達三百多名。班尼斯特不僅以自己的信心挑戰了眾人所謂的“不可能”,還以自己的成功為其他人提供了一個新的依據,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皆有可能!”
你想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嗎?那就不要隨聲附和那些高呼“不可能”口號的人們!讓自己變得自信,變得勇敢,衝破束縛你的厚厚的繭,向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挑戰!這種勇於挑戰未知的精神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基礎。
這個世上有太多才華橫溢之人,但是並非每一位有才識的人都會成功。同樣水平、條件的人,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獲得了不同的結果:成功和平庸。
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平庸的人缺乏挑戰未知的勇氣和衝破傳統思維的自信,甘於做個“安全專家”,時時處處謹小慎微。即使困難已經擺在了眼前,他們都不會主動發起“進攻”,而是能躲則躲,能閃則閃。在他們看來,要保住目前的狀態,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對於那些難度太大的事情,還是躲遠一些為好。這樣也許不會進步,但至少能夠保證現有的,至少不會被撞得頭破血流。的確如此,這樣相對安全不少。然而,換一個角度想想,倘若他人都在尋求突破,都在追求卓爾不群,那麼原地踏步的你,不是已經相對落後了嗎?一生平平庸庸地工作,也就注定了一生的碌碌無為。這樣的生活你是否願意過呢?
一位知名企業家在向外界透露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型員工時說:“我們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奮鬥進取精神,勇於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的人。”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現在還不是,那就抓緊向這個方向培養自己吧!
無畏的氣概和創造的精神,是所有偉大之人、成功之士的共同特征。他們根本不把那些陳腐的規則和過時的秩序放在眼裏。正如成功大師卡耐基所說:“勇於突破自我的束縛,鏟除一切阻礙和牽絆,向一個自由而和諧的環境邁進,這是事業成功的首要條件……”
摸著石頭過河,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總喜歡順著已有的思維去思考,總是希望能在相同的領域依靠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不能否認這樣的思維確實在幫助我們解決一些與以前遇到過的經曆類似的事情時,很便利、快捷,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這樣的思維有時並不能幫我們解決新的棘手的問題。到了這時候,我們就得換種思維從其他的角度去嚐試其他的方法。
很多事物都有一定的聯係,盡管他們的表達方式、方法不盡相同,隻要你善於發現,多利用自己的眼睛,你就能發現他們的共同點,進而刺激大腦,舉一反三,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醫學中的“叩診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早在300多年前,胸腔類疾病對醫生來說是一個難題,由於技術落後,醫生不能找出病因,很多病人都不治而亡。
有一位奧地利的醫生,他的一位病人因為胸腔發炎,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而導致病人死亡,他非常自責,一直想從以前的醫學經驗中找到判斷胸腔積水的辦法,可是卻一直找不到。正好他的父親是個酒商,醫生發現他父親不但能識別酒的好壞,還能通過敲打酒桶,聽它發出的聲音來估計裏麵的酒量。於是,他就想到人的胸腔內積了水和沒有積水的聲音也應該不同。這給了醫生很大的啟發。醫生想到他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判斷病人的胸腔內是否積了水,他通過多次對病人和正常人的胸口的敲擊比較,最後確定能從幾個部位的敲擊聲中,診斷出胸腔是否有病,這就是有名的“叩診法”。
小孩子們經常玩一種“聽筒遊戲”,他們在一根圓木的一頭用針亂劃,在另一頭將耳朵貼近圓木聽聲音。正是這種遊戲,讓“叩診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若幹年前一位男醫生給一位心髒病婦人看病時,覺得非常為難。就在這時他想到了“聽筒遊戲”。於是他拿來一張紙,把它卷成一個圓筒,一端放在那位婦人的心髒部位,另一端貼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聽到病人的心跳聲,而且效果很好。這就是最早的“聽診器”。後來,他將卷紙的一端改成小圓木,再改成橡皮管,另一端改進為貼在患者胸部能產生共鳴的小盒,就成了現在的聽診器。
摸著石頭過河,打破行規的界限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而當我們麵臨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們就必須得有那樣的勇氣。我們要打開自己的思維,放飛我們的思想,就像那位醫生一樣,學會拓寬自己的思維,懂得舉一反三,把不同的事物有效地聯係起來。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慧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到這樣的思維方式。比如在職場中,你可能現在做編輯,但是曾經做過的銷售工作卻能為你開闊思路起到一定的作用,你的生活閱曆也將是你進行創作的基礎;再比如,你現在是個文員,以前的教師職業也能讓你感受到辦公室裏的文化氛圍,你的經驗會在那個氛圍當中得到很好的發揮……
所以,有時看似不相通的兩個事物之間其實是有著很大的聯係的。別因為沒試過就否定它,摸著石頭過河的確是會有一些冒險,但是當你渡過了難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世上成功者的結果都一樣,都是取得了莫大的成就,而取得成功的過程卻是千差萬別的。你沿著別人的腳步走是沒有錯,也許也會取得那麼一些小小的成功。但是想要有大發展,就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當然,對別的成功者的經驗借鑒也是必不可少的。大腦的開發還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也許做不到事事都能想到對策,但是,總有一些可供我們參考的經驗擺在那裏,摸著那些“石頭”過河,也一樣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會讓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道上走得更順利、更快些。
“行動的矮子”隨處可見
一位小說家腦中突然閃現出一個強烈的靈感,使他有一種想馬上提起筆來將那些靈感記錄下來的衝動。但是,由於時間和地點有些不方便,他沒有記錄下那些靈感。雖然那些靈感一直在他腦海裏轉來轉去,但是他始終沒有提起他的筆。然而,靈感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來的時候擋不住,走的時候也同樣抓不住,就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在萌芽狀態就被扼殺了。
一位畫家心中突然出現一個美妙的圖像,也是因為他沒有拿起畫筆在圖紙上記錄下那些美麗的圖案,他隻有眼睜睜地任憑靈感消失在他的腦海之中。最後,一幅世界名畫被這個畫家埋沒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