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遇中玉(1 / 3)

不知從何時起,市井之中流傳這樣一句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話是好的,激勵著各行各業的人努力成為本行業的標杆式人物,可細細品來此中卻另有一番意味。

七百年前,大乾王朝設立進士科,廣開科舉,狀元一詞這才正式出現,在文盛武乏的大乾盛世“狀元”可是極為神聖的詞彙,任何跟“狀元”扯上關係的人與事都需要經層層審核,反複思量。就連在一郡一縣開一個跟狀元扯上邊的店鋪酒樓都需要郡守特批方可,如今在大乾舊都洛陽城中那座當年廣迎天下學子的狀元樓依然聳立不到,八層八建,雖經七百風吹雨打年卻依舊恢弘,雄壯不減當年。向後來人訴說著大乾一統之盛世,文道科舉之繁榮。

可本來高高在上的狀元,如今怎麼就淪為百姓口中的一句俗語了呢?

大乾之後無一統。藩鎮割據,諸國逐鹿,力武橫行,文功不顯。五百年間戰火未息,百姓輾轉於九國十代,直至當世,秦楚南北對峙,一統似垂首可得,卻實是遙不可及。

於百姓心中,“狀元”似乎成了一種緬懷,說出更似一番調侃。

都說亂世出梟雄,可何為梟。

就在這大楚江南道萬木從樹間,十八裏無險無奇無風無雨的微涼山路上,竟養活整整三窩土匪,三窩不像土匪的土匪。

杜鐵生,是頭過江的遼東虎,長的膀大腰圓,身廣體盤,據說是逃難到這的,跟一群同鄉在這微涼山上立了山頭做了山大王。這頭遼東猛虎膽大心細,搶過員外,截過官糧,手裏的人命也不少,官府派兵來剿可都铩羽而歸。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卻有個雷打不動規矩,不搶窮人,要幹就幹大的。

至於另一個土匪頭子就是大楚本地人了,不過那名字怎麼聽都不像是個土匪該叫的,顧書白,聽著就像個讀書種子,長的也白白嫩嫩的,還能勉強夠上英俊瀟灑的邊呢。

一看就是書生嘛。

還別說,早先這個瘦弱的土匪頭子真當過幾年私塾先生,是個滿口之乎者也的正人君子。要說怎麼就上山當了土匪,那就是提杯喝水冷軟自知嘍。

作為微涼山唯一的讀書人,顧大當家匪氣不多,儒氣頗重。是個喜歡月下獨酌,吟詩作對那個風騷調調的男人,有時候自己一個人還不過癮,就拉上那些個提槍扛棒的大老粗識文斷字,重做一回私塾先生,憋的那些大奸大惡的匪徒一個頭倆大。

顧書白,喜酒好文,入山五載,不近女色,未沾生死因果。

如果說杜鐵生是滿身的江湖意氣豪氣,顧書白則能算是滿懷的俠骨柔情,可這第三窩土匪,怎麼說呢,與其說土匪,不如說是山中的獵戶更貼切些。

一個枯瘦跛腳的老頭跟一群毛都沒張齊的少年從哪裏看都不能說是土匪吧。

微涼山高大的橡樹之上,葉隙光斑之間。一道黑影來回穿梭,如通靈猿猴,靈活中帶著美感。樹幹帶動枝葉搖曳,似是一陣輕風拂過。

有點練武的底子,有點輕功的影子。

“黃老頭,北邊來了兩瘦角羊。”

黑影落地,是個瘦瘦的少年,個子不高,其貌不揚,可那雙眼睛卻是格外的清冽空靈,跟他那黝黑的皮膚相當不搭。

在樹下小憩的老者睜開略微渾濁的眼,不知是不是日頭太毒的緣故,剛睜開就眯成了一條線。起身伸了個懶腰,打了哈氣,漏出了滿口的黃牙,臉上沒啥褶皺卻很糙,當兵的都知道,這是在邊關多年的飽經風霜。

拍了拍沾滿塵土的褲子,抬了抬已瘸不知多少年的右腿,扯了扯不滄桑不沙啞反倒是有些嘹亮的嗓子。

“鳳來,喊人。”

“哎。”叫鳳來的少年一竄又上到樹上。

沒人知道黃老頭的過去是幹什麼的,也不知道這個最晚來到微涼山的糟老頭子是怎麼在一頭遼東虎和一條地頭蛇之中站穩腳跟的,要說是他們可憐黃老頭上有自己這個老,下有一群小肯定是不可能的,如今的世道容不得人太講道義,行善積德都是自家吃飽了撐的之後的事。

可事實就是這般的出人意料,這種和諧中透著詭異的事就活脫脫發生在這群凶辣狠毒的大山匪寇之間。三家出奇的沒有任何衝突,不是一般的井水不犯河水,黃老頭這群孩子的名字都是顧書白親自給起的呢。

“你將來想做什麼?”

“我想當大官。”

“齊登科。”

“我想當大俠。”

“趙俠路”

“我要當大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