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東北之役是為安排汪精衛,之所以寫的如此簡單,是為突出第二次東北之役。
日本關東軍真正的全盛時期是在二戰爆發後,兵力達到90餘萬,關東軍的作戰目標是蘇聯非中國,如果第一次就寫的太詳細,實有違軍神之名。
第二次東北之役,日軍兵力高達200萬(包括偽軍、高麗棒子),這才有細戰的必要與樂趣,因此大家不必失望。
任何抗戰作品都有一個不能違背的原則,為了八爺,不得不把汪精衛安排在東北。說起汪精衛,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原名汪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1905年參入同盟會(比蔣介石還早三年),此後一直跟隨孫中山,多任高職(文職)。1910年因刺殺清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獄中一詩,至今讀來都令人感動——《被逮口占四絕》
銜石成癡絕,滄波萬裏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歐浮。
姹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汪精衛因此詩免死(清王朝憐其才,不忍殺之,後被釋放),此時汪兆銘聲威僅次與孫中山,是當時中國知識青年的偶象,但他出身儒家,性格柔懦,終爭不過蔣介石等軍家,是憋屈的存在,但他在國民黨中的名望非常高,這也是日軍選他對抗蔣介石的原因。
因為章節需要,還有幾章低潮,請書友們能從平淡中感受快樂,以後會恢複感動與戰鬥的樂趣,我已放棄了《血鑄長城》,專心修改初稿,用心刻畫智將風采,謝謝!
關於讀者zzllxx打賞一事,除了感動外,我更多的感到內疚,《中國軍神》完稿已一年多了,如今發起點也是隨意而為,根本沒用心修改過,真當不得打賞,在此衷心感謝!其實大家能閱讀,我就十分高興了,其它一切皆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