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無心教誨(一)】(1 / 2)

也許是還縈繞在暗室溫馨之中,雷三郎精神見好,他有些在這裏待不住了。

這兩天強行外出巡視不是很合適,他倒也沒閑著,趁此機會時常聚會起身邊這些人閑聊,當然他是有心的。從晁忠宋成、安道全,還有不時來探望的吳用、戴宗口中了解了一些事情,對這水泊山寨情況有了個大致的了解。

他現在所在的這個梁山伯,地處山東西部,此時大部分應該屬東京西路東平府管轄。這個時代也是北宋宋徽宗在位的第十九個年頭——宣和元年,按他的並不是很清楚的記憶推算應該是大概公元紀年的十二世紀1119年左右,這可是個奸臣當道、皇帝上層統治集團驕奢淫逸,外界強敵虎視眈眈內部極為混亂的時代。

梁山伯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黃河多次缺口泛濫,使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彙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橫八百裏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山峰小島,形勢險要複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後來有若幹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

這水泊梁山的先頭由白衣秀士王倫建立山寨,手下三五頭領,嘍囉數百,地方偏僻,影響並不大。而且他們似乎規矩很嚴,錢糧似乎也能自給自足,未見有什麼大的騷擾舉動,在綠林同道是個異類,江湖中也甚少有聞。比之江南方臘、江淮王慶、河北田虎等公開舉旗反抗****的義軍簡直如草芥一般不足掛齒,即使比之周圍附近二龍山、少華山等義軍亦是名氣相差甚遠。

然而世事不定,一位豪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梁山的形象,這人就是江湖號稱“托塔天王”的晁蓋。

這晁蓋雖是個小小的村長,卻是個有雄心的人。放著好好地財主不當,與吳用、公孫勝等幾位結義兄弟一起劫了當朝蔡太師十萬貫生辰綱。事泄後,看中了梁山這塊寶地投奔上山。後來火並了嫉賢妒能的王倫,自為山寨之主。晁蓋此人行事果斷,義氣卓著,又加錢糧比較富足,在這裏豎起大旗四處招攬各處好漢。

他帶領宋江等人組成上千人的精壯隊伍號稱“三十六路聯軍”,離開梁山,出擊河北各地。官兵幾次圍剿均是損兵折將。北京大名府一役,數萬官軍被擊潰,聲震中原。

接著回師山東,襲破東平、東昌二府,繳獲錢糧無數。一年多的轉戰,吸收了大量的河北山東義軍隊伍,更有宋軍的中級將領關勝、呼延灼等人也投降了義軍,隊伍壯大到數萬人。一時聲名巨盛,隱為北方義軍一股重要的力量。

不過晁蓋等雖然聚起了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卻沒有真正的占據州縣村鎮;雖然也繳獲劫掠了不少財物,卻沒建立廣大的後勤補給基地。這一方麵是與聚義時間尚短大方向未定有關,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整個北方是宋庭的軍事重心,都城東京汴梁距這裏不足數百裏,河北山東交界一帶官軍雖然分散各處卻仍有數十萬之眾,部隊想穩定下來難以立足。

到了後期晁蓋軍雖號稱有數萬之眾,但那隻是虛數,隨軍加入了大量受災平民,何況大多家屬婦孺也隨行軍中,實際真正上陣兵士嘍囉也不過數千人;即是這些人也有著相當一部分人並未有什麼戰鬥經驗的新嘍兵。隨軍整體人數已經超過三萬人,但實際戰鬥能力反而有所下降。

晁蓋本已將目光投向了中原北部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帶,那裏是宋遼統治的交界地帶,準備向那裏發展,這應該是個有利的決策。在那雙方對峙的廣大地區,民風強悍,統治相對薄弱;那裏山水相連平原廣闊土地肥沃又災難深重,百姓迫切希望強有力的人物出現歸附,有可能形成能夠經營經營的後方基地。主持經營的好的話,有可能成為第三勢力立足,形成宋遼這一個平衡杠杆中舉足輕重的砝碼。可天不遂人願,在進攻剿滅通往北方的豪強堡壘曾頭市的戰鬥中,晁蓋中箭身亡,在梁山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撒手人寰,曆史沒有給他繼續表現自己的機會。

在以後幾個月的轉戰中,梁山義軍在代頭領宋江的率領下攻破曾頭市,為晁天王報了仇;並擊潰了宋庭組織的北京府、青州府等三府聯軍,打開了通往北方的大門。盧俊義等河北豪傑的加入更使梁山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

此時義軍人員漸趨複雜,也使得對山寨的後續發展的分歧加大。晁蓋狹義義氣,尚能深孚眾望,那時向中原北部發展的思路還是主流。他死後原來的副首領宋江接過了大旗,不過這位宋頭領想要走的與晁天王卻似乎不是一條路……

正如安道全所言,晁蓋的突然去世對梁山義軍的打擊還是不小的,宋江能把這一時群龍無首的人心攏住也是不易。這近兩年來,梁山勢力發展過快,各個後加入的集團之間,尚未互相認可。原來晁宋為主的梁山義軍集團和後來投降過來的宋軍將領集團和河北義軍為主的北方集團之間想法不一致,矛盾已有所顯現。尤其是晁蓋死後,這種矛盾漸漸尖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