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他們休息以後,戴宗向雷三郎、公孫勝彙報了這次討利市的全過程。
那個鎮子名為陘山鎮,聚集著上千人口。由於這附近有著北方最大的煤、鐵采礦業,遠近山裏分布著大小十幾個礦坑,上百個煉鐵作坊。數萬雇工和礦區守衛駐軍的給養和生活物資都都由像陘山鎮這樣的幾個鎮子轉運。
大宋的煤鐵實行官方專營,原則上資源和產出都控製在朝廷手裏;但各級官僚也自有生財的辦法,除了在朝廷投資和官餉上做手腳外,在外高價購買生產生活物資也是他們轉移錢財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陘山鎮這樣的因礦區而產生的集鎮大辦官、私妓坊、煙花酒樓,也是搜刮和回收資財的方法之一。總的來說,朝廷投入和近十萬雇工的收入幾經轉手最後倒有大辦進入了這些官僚的腰包。其中背景大的、根子硬的那真可說是日進鬥金,白花花的銀子如流水一般滾滾而來。
當然這些地方規模大的妓坊、酒肆和各種商號都是由各級官吏開辦和控製的,那裏的巨額收入真正可說是不折不扣的不義之財。當然到這裏討利市也是有一定風險的,大戶裏都有看家護院這還是小事,這類鎮子裏都住有相當數量的禁軍。陘山鎮地處山裏比較偏僻還好說,禁軍不多;一些中心集鎮往往所駐紮的禁軍就達千人以上,尋常盜賊是不敢靠近的。
不過這些對於梁山這些軍隊化的武裝大盜卻不是問題,他們自有一套對付的辦法。甭說陘山鎮裏的二百多名禁軍,就是一兩千人的禁軍他們照樣可以來去自如。這裏邊除了禁軍早已腐敗不堪,防禦懶散鬆懈以外,這些討利市的騎兵隊伍計劃周密、行動迅速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花榮、史進兩支先頭隊伍來到了鎮子外兩三裏的地方做為落腳點,留下二三十人看顧馬匹。接著先由楊林帶幾個人進去踩好了點,然後由一百餘人步行前去討利市。他們後邊五十名全副武裝騎兵牽著馬悄悄靠近鎮子,一旦有變則緊急出來接應。先頭隊伍步行進入鎮子的兵士分為兩組突然闖進兩家最大的商號模樣的大宅院,沒遇到什麼抵抗就製服了十幾個看家護院的家丁,打開倉庫、錢櫃,風卷殘雲一般搶了個精光。不用半柱香時間,已經滿載浮財向後就撤。
得到信號的武裝騎兵早已運動到禁軍駐地附近,一有動靜就是一陣箭雨射去,沒有人出來還好,一旦有個別膽大的露頭,馬上就變成了刺蝟。
估摸時間差不多,這些騎兵打開了四五個口袋,把幾個暈頭轉向的人扔了下去,然後一催戰馬,揚長而去。待他們離開好久,這突然遭到襲擊的陘山鎮還在瑟瑟中發抖,不到天亮大概沒什麼人敢於出來察看動靜了。
要問那些扔出去的東西是什麼?這就是雷三郎想出的布下疑陣的主意。那幾個人中兩個是看起來不合作的女真騎士,其他幾個是他們半路抓來的酒鬼和混混。他們都被強製用酒灌得迷迷糊糊的,再換上女真人的裝束給扔在了那兒。天明諒他們也跑不了,早晚會成了禁軍報功的替罪羊。這個設計的效果現在還一時判定不了,但雷三郎還是覺得這裏邊肯定會增加許多猜測和變數。
總的來說,這次討利市的全過程很是成功,而且據劉唐他們說,騎兵這類行動好從來沒失手過,就是有千兒八百禁軍碰上了,上百鐵騎前後一衝,一頓箭矢,這些從沒打過仗的禁軍無不是望風披靡,扔下滿地刀槍,揀都撿不過來。
現在他們的休息隱藏地點,不但已離開了出事地點上百裏,而且落腳點很是偏僻人跡罕至,騎兵探哨也撒出去很遠,哪裏有人還可奈他們何?
這次這一陣子的所經曆的事情,從叢台擂到陘山鎮討利市這些行動雖然說不上有多大,卻讓雷三郎印象和感觸極深。社會的巨大矛盾、禁軍的衰弱、騎兵戰術的詭異,給他上了一場生動的北宋現實課。他心中開始湧動起一股情緒,那種找到了一條出路的那種按耐不住的要去闖世界的衝動。別看隻是帶了兩天這僅僅幾百人,他卻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他的內心已經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命運完全改變了。
他望著陘山鎮的方向,癡癡地想:這是個鋼鐵之都啊,想不到大宋的鐵器行業竟會有了如此規模,這是代表這個時代的最高成就啊!別人怎樣我不管,至少我宋三郎……大爺的應該是雷三爺絕對要把它充分的利用起來。
次日他們一行人按照燕青和公孫勝商議的路線沿著太行山麓的邊緣又南行了百餘裏,這裏已經比他們原來的出發地點向南邊靠去了許多。
在這裏討利市的影響自然早已波及不到這裏了,就是叢台擂的影響應該也已經差了許多,眾人一商議,決定應該分頭行動了:騎兵將領兵士都隨花榮等尋路回梁山,那些資財俘虜等都由他們攜帶處理。其餘步軍頭領都隨雷三郎、公孫勝行動,他們身邊隻帶少數嘍兵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