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梁山作為一個整體暫時脫離對抗,但我們隱兵於民,並未放棄;而更大的方麵,我們將在中原大地、江河湖海形成更廣泛的實力。撤離不是水泊精神的結束,而是更大的,以大海為濱的水泊發展的開端!”
雷三郎離開水泊前對盧俊義吳用說的話言猶在耳,如今麵對給予厚望的林衝等人他再次強調。麵對他心目中未來理想的領軍人物,他繼續問道:“林兄在衝鋒陷陣中,自信可以帶多少騎軍?”
“林某以為若要形成摧毀對手的衝擊力,手下騎軍應該在兩千以上,如此即使敵方千軍萬馬亦足可將敵陣衝散。”現時的林衝已經不是數月前的“張家哥哥”,帶領鐵騎幾場戰鬥的縱橫奔突已經讓他信心倍增。不過他的話語中,還是帶著那種特有的謹慎。
“是啊,我想林兄的心目中,想回答‘韓信點兵’亦不為過。”雷三郎看著林衝不苟言笑的麵色微微一歎:“可惜啊,良馬難求啊。即使集中大宋禁軍所有戰馬歸我,恐也難以滿足心願。”
微微一滯之後,他說道:“不過在三兩年之內,我將力爭為林兄建成鐵騎軍、輕騎軍、重騎軍,麾下不下一千騎。希望林兄能把他們帶成真正的威武之師,成為敢於生活在馬背上的移動軍營。”
離開梁山向東行進的的幾天,雷三郎叫上武鬆、石秀大多時間與林衝、花榮等騎軍將士在一起。結合這幾次對騎軍的使用實例根據他在“華盛天園”得來的記憶,製訂未來兩支主力騎軍的訓練和戰爭模式。
花榮軍將以遊騎為主,把突襲、包抄、支援等作為主要任務,武器強弓硬弩配合投槍為先,兵卒配備皮甲等輕質鎧甲。命名為飛騎軍,速度是他們的製勝法寶。
林衝軍預定為三部組成,呂方、郭盛的鐵騎軍,李逵所部的輕騎軍,另加新組織的重騎軍。
未來兩騎軍爭取達到千人以上,但現在他們的騎軍規模暫時還無法增加,花榮部增加副將花項虎恭旺、中箭虎丁得孫,手下騎軍仍是一百五十人。
林衝部呂方、郭盛率軍一百五十人,李逵輕騎軍二百人;新增重騎軍五十名,他們的領軍人物將是這次十八騎箭頭陣的先鋒將領摸著天杜遷和雲裏金剛宋萬。
這次戰陣這兩名頭領充做箭頭中的箭頭,在對敵衝擊中威懾最大。他們麵對敵陣首當其衝,當然身上受傷最重,這次並沒有隨行。
對十八騎箭頭陣,武鬆曾經建議道:“這支隊伍雖然人數不多,但衝擊力和威懾力之大令人信服。若是將武器改進,人和馬再披以重鎧甲,那更將提高衝擊力,並極大減少傷亡。”
對此雷三郎卻搖了搖頭,他認為這重騎兵箭頭陣在戰場上的威力雖大,但卻不是他們十八督騎尉的主要任務。箭頭陣在千軍萬馬中發動,靠的是鐵騎的衝擊、騎手的力量,十八騎各位頭領高超的武藝並不得以真正發揮。
另外未來無論是他們自稱天道十八騎也好,燕雲十八騎也好,他們大多時間應該是獨往獨來的,他們需要避實就虛、擊敵弱點,力爭發揮出各位頭領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更需要的是高速運動中進退自如的攻防能力,重騎裝備並不適合他們。
當然武鬆所提建議也是正確的,重騎兵在衝擊敵陣中的威力巨大。雷三郎準備讓杜遷、宋萬傷愈後組成一支數十人的重騎軍,歸入林衝部,在正規的戰場上才是他們發揮特長的地方。
他自己提出的中心建議還是在這兩支“馬上軍營”的給養配置方麵。他認識到騎軍的長途奔襲能力是無可置疑的,但糧草方麵的配備明顯製約了騎兵的能力,這在幾日前大名府一戰中就已經很明顯了。
這個時代的戰爭,許多時候糧草的問題就是是戰場勝負的關鍵。在中原地區以往的戰役中,如果沒有了糧草或是糧草基地被燒毀,那即使你有百萬大軍不出三天也會土崩瓦解。曆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就是以偷襲糧草基地取勝的,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時期曹操大破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時候軍隊的食物還是采用與民間做飯傳統差不多的形式,要紮營、運糧草燃料,炊火營埋鍋造飯。這極大的限製了行軍速度,宋軍步兵行軍最高也不過每日三四十裏左右。采用這種飲食形式,就是騎兵隊伍平均日行進速度也會降低許多,隊連續行軍作戰的能力影響就更大了。
騎兵需要突然性,機動性,目標不確定性,總之要尋敵弱點,對敵實行連續不斷的打擊。這就急需改善現行食物供應機製,尤其是兵馬草料食糧儲備保存方式。
這次反圍剿戰役有些僥幸,他們也是通過攻擊對手的糧草基地取得勝利的。但其實聞達糧草就在軍中,如果高濂也如此,那就沒有這麼容易了。當然,北騎第一軍草包,大名、東平、東昌三府並無戰意也是很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