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前南斯拉夫內戰(1 / 3)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國際戰略格局的劇烈動蕩中,位於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前南斯拉夫,陷入了一場深刻的國家危機,並且在國家分裂和民族衝突的漩渦中越陷越深,逐漸演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大陸規模最大的內戰。

迄今,戰爭的硝煙仍然籠罩在巴爾幹的上空。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奪取了數萬人的生命,吞噬了上千億美元的財富,造成了上百萬背井離鄉的難民。

地處巴爾幹半島西北部的錢南斯拉夫,麵積25.6萬平方公裏,人口2300多萬,周圍的鄰國有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阿爾巴尼亞7個國家,西部和南部麵向亞德裏亞海。

它是中歐一些內陸國家通往黑海和地中海的必經之地,也是中歐到西亞的一條最近的陸上通道和連接霸幹半島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走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前南斯拉夫是一個聯邦製的多民族國家,構成聯邦的6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基本上反映了前南斯拉夫的民族狀況。

六個聯邦共和國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格維納、馬其頓和黑山門第內閣羅兩個自治省是科索沃和福一福丁娜。

在這些共和國和自治省的土地上,分別居住著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穆斯林。

在南被當作一個民族斯洛維尼亞族、黑山族、門第內羅格族5個主體民族,此外還有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等20多個少數民族。

前南斯拉夫各民族真正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僅有70餘年的曆史。

在形成統一國家的漫長曆史歲月,前南斯拉夫各民族有著一段異乎尋常的複雜經曆。

一般認為,前南斯拉夫人的祖先是生活在東部歐洲的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他們主要分布在東至奧德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北至波羅地海,南至卡爾巴千山、蒂涅河和頓河流域廣大地區。

公元60年,部分斯拉夫人從波羅地海與黑海之間的地區,或是從卡爾巴千山以東地區向巴爾幹半島遷移。

造成這種遷移的原因以及起始地點從中世紀起就存在爭議。

到公元7世紀,這些斯拉夫人部落曆盡艱辛,先後幾乎占領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地區,在一些有森林和河流的地方定居下來。

這樣,斯拉夫民族遂分成三支東部斯拉夫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西部斯拉夫傑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部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保加利亞。

南部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定居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居住分散,相互來往較少,還難於形成像樣的國家。

從9世紀起,南部斯拉夫人在與其他民族的長期鬥爭中,開始先後建立自己的國家。

克羅地亞人在10世紀已建立國家,其疆土遠遠超出了現今克羅地亞的版圖,這是克羅地亞人引為自豪的一段曆史。

然而,當時十分強盛的匈牙利帝國在1089年克羅地亞國王死後,將克羅地亞吞並。

在此後形成的兄弟國中,克羅地亞一直是匈牙利管轄的屬地,前後長達800餘年。

塞爾維亞人在12世紀也建成了一個幅員相當遼闊的國家,至14世紀所統治的地區從北麵的多瑙河一直延伸到愛琴海,自稱為塞爾維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國家。

15世紀中葉,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攻占塞爾維亞,統治達400餘年之久。

在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半島這一戰略要地的爭奪中,波斯尼亞和馬其頓先後被並入土耳其的勢力範圍,斯洛文尼亞則成為奧匈帝國的屬地。

隻有英勇善戰的黑山人由於得益於黑石峭壁的自然地利,以及依靠俄國,並利用土耳其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和奧俄矛盾,才幸運地在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的包圍中保持了400餘年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