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前南斯拉夫內戰(3 / 3)

為了反抗外來侵略,以鐵拖為首的前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展了拯救祖國和打擊法西斯的武裝鬥爭。

經過四年多浴血奮戰,以170萬人壯烈犧牲的代價,於1945年11月29日重新組成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

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史稱第二南斯拉夫。

在第二南斯拉夫四十多年的建設曆程中,以鐵托為首的南共聯盟曾是前南斯拉夫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核心力量。

盡管在和平建設的各個時期,無視多民族存在的一元主義和熱衷於地方利益的民族主義,一直是威脅南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危險因素。

也盡管南共聯盟在民族政策上有不少失誤,但由於鐵托本人在領導南各族人民戰勝法西斯的鬥爭中建立了崇高威望和南共聯盟各族領導人的總體團結,民族分裂的傾向多被消滅在萌芽之中。

1971年,克羅地亞領導人曾助長本國的群眾運動,大鬧民族主義,甚至要求擁有自己的軍隊,脫離聯邦,加入聯合國。

南共聯盟采取斷然措施,撤換了一大批鬧民族主義的幹部,很快控製了局勢。

但在後來,南共聯盟逐漸自我削弱,特別是鐵托逝世後,各共和國的共盟組織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民族主義的泥坑。

南共聯盟也逐步的由紙讚成稿政治多元化,而反對實行多黨製的立場退讓到放棄一黨壟斷,把多黨製模式引進難的政治生活。

四口一開,形形色色的政黨在各地紛紛成立,很快發展到250多個,並大多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

1990年初,南共聯盟領導層分歧日益加深,南共聯盟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因斯洛文尼亞代表退場不歡而散,從而陷入了公開分裂的危機,直至最後徹底瓦解。

南共聯盟的瓦解涉及在各個共和國的議會選舉中將會全部獲勝的樂觀預測化為泡影,多黨製選舉的結果是民族主義的反對黨占了上風,這些政黨先後在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共和國上台執政,隻有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仍由原共盟後改稱社會黨掌權,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麵。

克羅地亞反對黨上台後極力推行西方式的民主,揚言要鏟除塞爾維亞這個歐洲最後的共產主義堡壘,主張克從前南斯拉夫分裂出去。

塞爾維亞則針鋒相對,先是主張保持前南斯拉夫的統一和集中,後又認為賽族是南最大的一個主體民族,生活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之外的賽族有權不成為某個分裂出去的共和國的少數民族。

對由此帶來的邊界問題,他們認為南原各共和國雖有自主權,但不是主權國家,更不是國際法的主體,彼此間的邊界僅是一個聯邦國家內部的行政劃分線,而不是正式邊界。

為了實現所有賽族人生活在一起的目的,母體國之外的賽族先後成立了數個賽族自治區,甚至成立國中之國。

對此,克羅地亞當局也針鋒相對,認為隻有各共和國或各共和國的主體民族才享有民族自覺權和分離權,非主體民族如客境內的賽族聚居區,可享有自治權,但不能分離出母體共和國。

南憲法規定的各共和國邊界也是不可變動的。

為了捍衛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保障民族生存權利,塞克斯木的地方武裝以及以賽族為主體的人民軍部隊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在未來國體之爭、領土之爭和邊界之爭的尖銳對立中,終於爆發了武裝衝突。

所謂的前南斯拉夫內戰,包括了南聯邦的解體過程中以塞爾維亞為主體的聯邦政府和軍隊同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之間的戰爭,以及南聯邦解體後在波黑境內爆發的穆斯林、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族之間的戰爭。

這也可以說是前南斯拉夫內戰進程中的兩個明顯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