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曆史漫長悠遠,蘊含著經驗與真知。
縱觀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無不是經年史書通古今之變的大師。
以史為鏡,借鑒前人得失,古為今用,把握世界曆史,掌握人類曆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世界通史為你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應該知道的世界曆史。
大呂文化親情呈現。
美國藝術史論家路易史密斯在他的1945年以來的視覺藝術一書中,把西方美術近30年來的發展趨向概括為從極端的自我性轉向相對的客觀性,作品從幾乎是徒手製作轉變成大量生產,從對工業科技的敵視轉變為對他產生興趣並探討他的各種可能性,並聲稱現代藝術已進入後現代主義的階段。
後現代主義美術的這三個特點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及本世紀初到40年代初的現代主義,或稱前衛派的美術相比較而言的。
現代派的開始階段從後印象派、象征派、野獸派開端,到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是以強調藝術家的主觀表現、強調自我為特征的。
他們否定傳統,但還沒有徹底和傳統的藝術觀念決裂,還保留了傳統審美觀念和表現技法的若幹特點。
從19世紀中期即已開始流行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學說,對早期現代派影響很大。
這種學說企圖使藝術與社會、與人生完全斷絕關係。
馬蒂斯的一段話是這種逃避現實的藝術觀念的集中表現。
當然,他的藝術實踐也極鮮明地體現了這種觀念。
他說我夢寐以求的乃是一種具有均衡性、純粹性以及清澈性的藝術,這種藝術免掉一切帶有麻煩和令人沮喪的題材。
他對於每一個勞心的工作者,無論是商人或作家,都能產生鎮定的作用跡象,是一副心靈的鎮定器,又像是一把能恢複身體疲勞的安樂椅。
表現主義熱衷於表現人的本性、本能,追求藝術表現的原始性,實際上是以人的本性、自然性來反抗和逃避機械文明和充滿著矛盾和鬥爭的現實。
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探索有受現代科技成果啟示的一麵,但就其總的特征來說,仍然屬於逃避現實的極端主觀的形式主義。
介紹最近30多年來西方出現的美術新思潮,就得先從西方現代派的藝術中心的轉移說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巴黎是西方美術界公認的現代主義前衛派的中心。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西方前衛派的中心逐漸轉移到紐約。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在沒有經濟力量支持的情況下,前衛派藝術很難有發展的天地,而美國有充足的經濟力量支持前衛派的各種試驗。
二是在戰爭期間,受到德國法西斯迫害的許多歐洲前衛牌藝術家作為移民到美國來逃難,對於在前文藝術方麵比較後勁的美國,有很大的刺激和推動,這樣美國的前文藝術迅速的走到了歐洲的前麵。
當然,法國人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回擊美國人在藝術上的自高自大和傲慢無禮。
他們對於美國人輕視當代歐洲藝術非常反感,也非常困惑不解。
當代美國的前衛排藝術家們埋怨歐洲現代藝術太複雜,不單純吹噓當代美國的藝術具有北美民族特有的質樸和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