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賽族在和平計劃上簽字,美國和西歐國家對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和波黑塞族施加重壓。
北約部隊在波黑執行禁飛命令,加強對南聯盟的製裁。
美國提出對賽族軍事目標進行空襲,並解除波黑穆斯林的武器禁運,提出設立軍事法庭審判被美國列為戰犯的塞族領導人。
卡拉季齊等。
迫於重壓卡拉契機,在5月的雅典會議上簽署了萬斯歐文和平計劃,但波黑賽族和穆斯林在波黑中部展開血戰克募聯盟瓦解,和平計劃破產自波黑內戰爆發以來,克穆兩族出於各自戰略利益的需要,結成了共同對付賽族的聯盟。
穆斯林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由軍民人口占多數的穆斯林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國家,但因軍事力量不足以同賽族武裝對抗,便企圖利用客族力量達到解放波黑的目的。
克族則想利用穆斯林的勢力打擊賽族,達到控製波黑,建立大克羅地亞的目的。
所以,在共同反對賽族的同時,穆斯林同克族為爭奪地盤而發生的衝突一直時斷時續,並呈不斷激化的趨勢。
尤其是穆斯林同客族並肩作戰一年多,僅占據了不足10%的領土,就更有一種被客族出賣和愚弄的驅逐感。
自1993年4月雙方均簽署萬斯歐文計劃後,便依據計劃中版圖劃分的地盤歸屬展開了武力解放行動。
科目兩族武裝在波黑中部爆發的大規模戰鬥,其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賽族與雙方進行過的一些戰鬥。
期間,科目兩族領導人雖也簽署過一些停火協議,但往往是墨跡未幹,激戰又起。
在慕克兩族反目的同時,克族和賽族走上聯合的道路,他們聯手提出了將波黑分為三個民族政治實體,成立聯邦的新建議。
對於這場肢解波黑的計劃,在前南斯拉夫六個主體民族中唯獨沒有母體國的穆斯林,自然不能輕易同意。
但中因勢單力薄,無法改變波黑目前的現狀,也難以實現把波黑建成一個穆斯林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國家,在國際社會,尤其是歐共體和美國的撮合下,波黑內戰三方領導人在1993年8月重新回到日內瓦的談判桌,就波黑分置問題討價還價。
新一輪談判依然是困難重重。
波黑塞族由於在戰爭中占領了較多土地,因而處在以土地換和平的有利境地。
然而,領土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想讓波黑賽族讓步到以土地取悅戰爭對手的程度也不現實。
波黑克族在領土問題上處在得失相當略有盈餘的中間層次,但在領土的質量上仍有許多需討價還價的問題。
波黑穆斯林則是戰爭中的弱者,在領土總麵積上吃了大虧,因此他在談判中不僅要使其得到戰爭手段難以獲得的足夠的民族生存空間,而且要在諸如出海口等關鍵性問題上竭盡全力。
由此可見,人們在對談判結局抱有樂觀期望的同時,不能不對談判進程的複雜和曲折留有充分思想準備的餘地。
事實上,談判的進程也明顯的不像西方有些人是估計的那麼樂觀。
就在波黑三方領導頻繁的往來與日內瓦談判桌的同時,在波黑南部城鎮莫斯塔爾克族武裝和穆斯林軍隊9月14日夜間再次爆發激戰,其時間僅為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停火協議後數小時。
鑒於波黑內戰三方曆史一流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根深蒂固,加之一年多的戰鬥又結下了難以化解的薪仇,即使能夠達成某些協議,其基礎也是十分脆弱的。
而且協議的實施還必須依賴第三者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來強製進行。
因此,要是波黑土地上真正出現較穩固持久的和平,很可能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
目前,前南斯拉夫的內戰還沒有結束,這是一場留下省略號和問號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