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前南斯拉夫內戰(2 / 3)

連年的戰亂造成了大量背井離鄉的難民,使得南部斯拉夫地區的民族聚居區頻繁更宜。

1683年,奧匈帝國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長驅直下馬其頓,解放了塞爾維亞。

此後不久,奧斯曼軍隊又回戰失去的領地,並殘酷報複塞爾維亞人。

數萬賽族人緊隨北撤的奧匈帝國軍隊進入匈牙利,原賽族聚居區由阿爾巴尼亞人遷入,這成為原屬塞爾維亞的曆史疆域,有眾多阿爾巴尼亞人的曆史原因。

而進入匈牙利南部的塞爾維亞難民則被奧匈帝國編入邊屯區,用於防禦土耳其人的入侵。

19世紀末,邊屯區被取消,作為克羅地亞地區的一部分並入克羅地亞。

邊屯區內的大約64.6萬塞爾維亞人已占當時克羅地亞總人口24.6%的比例,成為克羅地亞的一部分,這也成為導致現今克羅地亞地區賽族人地位問題的原始起因。

而後來戰爭又使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難民逃往波斯尼亞,一部分阿爾巴尼亞人也被迫離開其傳統地區進入馬其頓。

隻有斯洛文尼亞地區由於屬於奧匈帝國的世襲領地而相對平靜,成為前南斯拉夫土地上唯一最純潔的單一民族地區。

盡管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為了維護其統治,對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采取了種種分化、瓦解和憤而治之的手段,企圖磨去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識,但是南部斯拉夫人一直為爭取獨立和統一而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

1878年,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同俄國聯合共同反對土耳其,從而獲得獨立並得到國際承認。

1912年,由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和保加利亞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在巴爾幹戰爭中戰勝土耳其,迫使他放棄長期占領的半幹領土。

然而,早就基於這塊戰略要地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在1914年借口奧地利皇太子費迪南德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殺,遂向塞爾維亞宣戰,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格局。

奧匈帝國的解體是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擺脫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一個南部斯拉夫人的國家,定名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的王國。

後又與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聯手,於1918年12月在貝爾格萊德成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及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後改稱南斯拉夫王國,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一南斯拉夫。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南斯拉夫王國政府曾對交戰雙方保持中立,但很快便決定參加德意日三國軸心條約。

在南斯拉夫人民反對的聲浪中,一批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亡國政府。

希特勒對其極為惱怒,發誓要把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從地圖上抹掉。

1941年4月6日,德義等國的82個師侵入南斯拉夫,南軍最高指揮部下令不抵抗,30萬大軍向德國投降,南斯拉夫遂被侵略者瓜分。

斯洛文尼亞由德國、意大利占領,塞爾維亞和黑山分別為德國和義軍管轄。

意大利建於阿爾巴尼亞,已成為其保護國,將科索沃和梅托西亞以及馬其頓的一部分劃歸阿爾巴尼亞。

保加利亞則占領了馬其頓、科索沃和塞爾維亞東部的部分地區。

至此,存在了22年的第一南斯拉夫徹底解體。

德意法西斯在肢解南斯拉夫的同時,還利用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的民族矛盾,在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格維納的大部隊地區扶植金法西斯的克羅地亞獨立國,在塞爾維亞也建立了傀儡政府,極力挑唆南斯拉夫內部進行種族滅絕的自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