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安理會通過第661號決議,決定對伊拉克實行製裁和武器禁運。
8月9日,針對伊拉克政府宣布將科威特並入伊拉克的決定,阿裏會通過了第662號決議,宣布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吞並無效。
此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阿裏會又先後通過了旨在對伊拉克采取各種製裁措施,以迫使他從科威特撤軍的9項決議。
美國在事件發生後也做出了迅速反應。
8月2日當天布什總統及發表講話,強烈譴責伊拉克,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同時宣布美國將采取一切必要行動,保衛在海灣長期而重要的利益,下令凍結一科兩國在美國的資產,停止同伊拉克的一切貿易往來。
布什在講話中還命令在印度洋的美海軍獨立號航母戰鬥群迅速駛往阿曼灣,加強在那裏的美國軍事力量。
西方國家在美國之後也相繼作出強烈反應。
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先後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本國的資產。
8月4日,歐共體十二國外交部政治司長在羅馬開會,決定在對伊拉克施加壓力,使其立即無條件撤軍,以及在停止同伊拉克的政治接觸和貿易關係等方麵采取一致性行動。
在軍事方麵,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開始醞釀向海灣地區出兵的方案。
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和希臘表示,如果美國和其他國家采取出兵行動,可以使用其空海軍基地。
土耳其則表示允許這些國家的軍隊在其境內駐紮。
嚴重依賴海灣石油的日本采取了與美國基本協調的立場和政策,並表示在對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方麵,可以提供資金和物資。
長期同伊拉克保持友好關係的前蘇聯對一的行為進行了譴責,並宣布終止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
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前蘇聯外長希瓦爾德納則同前來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貝克在莫斯科舉行緊急磋商,發表了嚴厲譴責伊拉克的聯合聲明,表明了雙方的共同立場。
前蘇聯還在安理會與美國協調行動,使譴責和製裁伊拉克的一係列決議得以順利通過。
在前蘇聯的影響下,前華約成員國也采取了與之相一致的立場。
許多國家表示將為向海灣運送軍隊和物資的飛機開放領空,部分國家還表示將提供非戰鬥人員和人道主義援助。
阿拉伯國家表示了各自的立場和態度。
8月3日晚,阿拉伯國家聯盟在開羅召開部長理事會,會議經過激烈辯論,最後通過了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同時強調必須維護所有阿盟成員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8月10日,阿拉伯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後,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恢複科威特主權,獨立和合法。
政府譴責伊拉克對海灣國家領土主權所造成的嚴重威脅,支持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根據聯合國決議和阿拉伯共同防務協定為保衛自己而采取的措施,並決定向這些國家派遣阿拉伯部隊。
8月十一日,根據阿拉伯首腦會議的決定,埃及部隊三千人和摩洛哥部隊一千兩百人開往沙特阿拉伯。
十四日,敘利亞部隊兩千人也進入了沙特阿拉伯。
但是阿拉伯國家的態度並不完全一致,從表麵的立場看,明確表示譴責伊拉克的有十四國及埃及、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黎巴嫩、索馬裏和吉布提。
態度不明確的有六國,即約旦、巴勒斯坦、也門、蘇丹、毛裏塔尼亞和利比亞。
利比亞和巴勒斯坦還反對向海灣國家出兵,對出兵問題持保留態度的有阿爾傑利亞、也門、約旦、蘇丹、毛利塔尼亞和突尼斯。
在聯合國的決議和各國的譴責與製裁麵前,伊拉克並沒有退讓。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宣稱科威特並入伊拉克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伊拉克不但拒不撤軍,而且更進一步加強了在苛沙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因此本來已經十分緊張的局勢更朝著軍事對抗的方麵發展。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最終成了一場更大的風暴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