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波黑內戰(1 / 2)

波黑位於前南斯拉夫中部,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地處通往中西歐和亞德裏亞海的交通要道,麵積5萬多平方公裏,人口436萬。

民族結構複雜,宗教信仰各異。

其中穆斯林族190多萬,占波黑總人口的近43%。

信奉伊斯蘭教,塞爾維亞族130萬,占31.4%,信奉東正教,克羅地亞族近70萬,占17.3%,信奉天主教。

另外還有其他民族和一些混血兒及南斯拉夫人信仰不一。

由於曆史和宗教的原因,這三部分居民曆來不和,民族矛盾尖銳。

1991年10月,在賽族議員抵製的情況下,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議員宣布波黑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自此已孕育了戰亂的誘因。

1992年波黑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爵,又遭塞族人反對,投票過程中,波黑首輔薩拉熱窩發生賽族人在教堂舉行婚禮遭槍殺的慘案,引發了塞族騷亂,並迅速擴展到波黑其他地區。

武裝流血衝突頻頻發生。

3月下旬,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武裝人員在波斯尼亞布羅德的一個村莊縱火焚燒70多戶塞族居民住宅,槍殺了尚未逃出火海的15人,導致南人民軍駐當地部隊同木克武裝部隊直接交火,武裝衝突開始升級。

4月6日和7日,歐共體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先後宣布承認波黑獨立,波黑賽族也立即成立塞爾維亞波黑共和國,並在波黑全境展開搶占重要城鎮的攻勢。

賽族的行動得到塞爾維亞共和國和南人民軍的支持和鼓勵,原駐紮在克羅地亞的10萬人民軍迅速撤至波黑境內,以加強賽族聚居區的軍事力量。

波黑的克族和穆斯林也得到克羅地亞共和國的全力支持,雙方並結成軍事同盟,聯合反對賽族。

於是一場以塞爾維亞和人民軍為一方,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為另一方的大規模內戰在波黑境內全麵展開。

戰場主要分布在東部與塞爾維亞共和國相鄰的邊界附近,耶利納市周圍地區北部與克羅地亞共和國接壤的邊界附近,波斯尼亞、布羅德和德爾文塔兩市及其周圍地區西北部庫普雷斯地區、西南部莫斯塔爾市以及中部波黑首輔薩拉熱窩。

這些地區均為穆斯林與賽族或賽族與克族的混居區。

戰爭各方都想盡量奪取更多的領土,擴大自己的地盤,並把自己控製的各地區連接起來。

因此,同克羅地亞境內持續9個月的內戰相比,波黑內戰投入的兵力更多,總兵力一度達到50多萬,戰鬥也更加激烈。

為爭奪一塊地盤、一座橋梁、一座建築物,交戰各方不惜動用坦克、飛機,甚至使用火箭、導彈互相攻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交戰各方都指責對方進行種族清洗,他們每占領一地,便把當地的異族趕出,燒毀其房屋和村莊,甚至屠殺無辜、斷四肢、挖眼睛、開膛破腹、撥人皮等,還有組織的大規模強奸婦女。

戰爭之殘酷令人難以置信。

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爭奪,賽族、克族和穆斯林三方基本控製了各民族占多數的地區,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民族武裝割據的格局。

其中占波黑人口32%的賽族控製約65%的領土,占人口17%的客族控製約25%的領土,占人口43%的穆斯林,控製近10%的領土。

賽克兩族分別在其管轄區建立了政權。

此後戰鬥雖仍在繼續,局部地區甚至有所升級,但戰場基本態勢變化不大。

1993年1月,在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下,波黑交戰三方領導人在日內瓦舉行自內戰爆發以來的首次直接和談,討論由聯合國調解人萬斯和歐文提出的包括波黑板圖劃分、立憲原則、停火協議等內容的一攬子和平計劃。

該計劃忽視了波黑三個民族曆史積怨甚深和愈演愈烈的內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的事實,提出把未來波黑劃分為三個民族混居的10個自治省,並且明顯的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的賽族不利,遭到賽族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