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南軍至(1 / 2)

????熊廷弼一語既出,在場的北軍將領們麵色均是十分難看,縱使不是遼鎮出身的賀世賢等人,麵色也很尷尬。Fqxsw.cOm

????南北之爭,在本朝由來很久。

????在文官中,自前宋就有南北相爭的跡象,到了本朝,更是十分明顯,南人北人在國初就因為科舉之事相爭,太祖朱元璋強壓南人,強提北人中舉者的數字,以無上皇權提升北人在政治版圖中的實力,就算如此,縱觀本朝進士名錄,仍然是以南人為多。

????在軍中,原本是北軍為尊,朝廷設立九邊可是全在北方,因為蒙古的威脅,朝廷的軍餉,軍械,戰馬,最少有七成以上均用在北方。

????整個南方明軍,一是以舟師見長,水師當然以南方為重,二是以防備西南夷為重點和中心,以川兵和雲貴駐軍為主。

????國朝前幾十年,算是南北並重,中期之後,因九邊漸次設立,北軍全麵壓過南軍,朝廷財政的傾斜也向著北軍,南方也基本無戰事,南方明軍的戰鬥力也開始急劇下降,到嘉靖年間倭寇大舉入侵時,南軍的表現,實在令人慚愧。

????也正是倭寇這一契機,南軍得以複起,最佼佼者,當然是海內名將的戚繼光。

????戚繼光的北上,也是南北相爭的爆,戚繼光初至薊門,先為總理練兵,諸將根本不加理會,戚繼光的地位十分尷尬,後來調老部下浙兵北上,先批三千人,最多時近兩萬人,這些浙兵成為戚繼光在薊鎮為總兵的主力,有名的車營便是依托浙兵而來,北軍著名的輕騎出戰的打法被戚繼光棄之不用,車騎步並重,加以火器,以方陣應敵。fqXSw.com戚繼光鎮守薊鎮十年,無有虜騎敢犯,不戰而攝人之兵最上者,無非如此。

????由此,南兵之名壓了北軍一頭,及至戚繼光一死,浙兵漸漸被排擠回籍。後來壬辰倭亂時,浙兵被調到朝鮮參戰,被李如鬆為的北軍排擠不說,血戰功勞也被搶光,後來一部份浙兵回到薊鎮,因為欠餉吵鬧。被當時的薊鎮總兵坑殺數百人,成為明軍南北相爭的頂點,至萬曆四十八年時,當年赫赫有名的浙兵已經所餘無已,今日前來的南兵,有川兵土司兵七千人,浙兵三千。其中浙兵由副將戚金所領,是當年戚繼光所領浙兵的最後餘燼。

????“果真來了,還真是巧了。”總兵陳策驅馬向前,滿臉都是笑意,周敦吉等將領也是一樣,各人都是滿臉的興奮。

????奉調而來的川兵和浙兵在路途中行走了很久,有賴於明朝地方極為糟糕的後勤供給,這些精銳步兵足足走了接近半年的時間才到山海關。然後又從山海關慢慢被調到前方,將領和少量前鋒部隊是早就趕到遼陽,但主力部隊還在身後慢騰騰的走著,一直到今日川浙兵的主力才趕到遼陽。

????韓旭也是看著這些趕來的南兵精銳,不同於北兵重視騎兵,對營兵中的步兵隻當炮灰看的態度,南兵是以絕對的步兵為主力。騎兵一般隻做塘馬和架梁來用,很少有騎兵決勝的戰法。這也和南方缺乏戰馬有關,西南也出馬,但隻能當挽馬。南方明軍的戰馬多半也要朝廷從北方撥給,前些年勳陽流民很多,勳陽鎮是南方重鎮,大明中樞就得隔幾年向勳陽撥給戰馬,川軍和浙軍就很難有這樣的待遇,既然向來缺馬,步兵戰術就成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