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北軍(1 / 2)

辭別吳文傑和周敦吉之後,韓旭帶著自己的三個局的騎兵,趕赴沿渾河西岸奔赴沈陽的北軍軍中。

北軍出動的有三個總兵,李秉誠和朱萬良,薑弼,還有幾位副將,十幾員參將,二十多位遊擊和二百多員千總以上級別的武官,軍隊人數接近五萬人,光是馬匹就有好幾千匹,從遼陽各處掃出來強拉的民夫也有過萬人,大量的驢車和馬車拉著軍需跟隨在大軍之後,浩浩蕩蕩的隊伍沿著河岸走著,春風的河岸風景很好,淺淺的一層綠色籠罩著原本黑灰色的土地,碧綠的渾河水已經還在枯水季,河岸有不少地方十分狹窄,河水也並不深,最多到人的膝蓋處,若到盛夏時漲水季節,河水就會變的洶湧奔騰,那時候想要過河就很困難了。

在袁應泰的嚴令下,以遼鎮兵馬為主的北軍終於在遼陽城外集結完畢,城中尚有幾萬大軍,包括袁應泰的親軍在內,但那些守備遼陽的基本力量,袁應泰已經盡撤遼陽外圍守備,雖然後金兵並沒有占據虎皮驛和奉集堡,但那邊已經不再作為守備據點,這種盡撤藩籬的做法雖然可以集中兵力,但等於將遼陽城直接暴露在敵人兵鋒之下,是最愚不可及的做法,但袁應泰就是這樣做了。

好在袁應泰還知道沈陽的重要性,沈陽在則遼陽安,後金不可能放著沈陽堅城和幾萬明軍在身後不管。沈陽若在,他們自然無法放開手腳來攻城,是以沈陽還是值得派出重兵去救援。

城中有數萬守兵。城外有數萬救兵,互為犄角,這樣確實是最好的守備辦法。

這個時候的明軍尚有一定的野戰能力和決心,若袁應泰早些做這樣的決斷,在後金兵出現時堅持守備奉集堡,早日派出援兵,勒令賀世賢等人在城中拒守。不得擅出浪戰,待援兵到後屯守堅城之下。東虜師老無功後,城內城外的將領率精騎一起反擊,斬獲必定不小,如果戰事是這樣發展。以這個時候後金的國力和人力儲備,根本經不過這樣的敗仗,那時明軍可順勢收複寬甸和撫順關一帶,後金便又被困在邊牆外的大山和從林裏頭,東事可以算是完結,以後無非就是不停的消耗戰,最終在某個將領的手中完成搗巢一擊。

可惜,袁應泰派出援兵太遲,對沈陽的戰事幾乎沒有象樣的部署。韓旭在策馬騎行經過渾河岸邊的時候,感覺心情也是無比沉重。

川軍和浙軍是前鋒隊伍,他們走的更快。隊伍在北軍前有半日到兩個時辰左右的距離。這一點距離如果遇到戰事,北軍可以在半天內完成部署,和南軍一起迎擊敵人。

韓旭來的有些晚了,好在鮑承先替他遮掩,待傍晚時大軍宿營,整個營地到處點亮燈籠之後。鮑承先與韓旭等人一並前往李秉誠的大帳議事。

這種軍議,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怎麼打,打到何種程度是要暗箱操作的,軍議上當然是慷慨激昂,無人會說出叫人抓住把柄的話,當然,話說之後,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

北軍有近五萬人,預計在明日午時左右趕到沈陽城外,南軍趕到的時間會早一些,大軍在河西行進,需要越過渾河才能趕到預定的戰場,好在現在水枯,不少地方能徒步過河,而且在預定的過河點有不少木橋,大軍過河並無問題。

李秉誠等人決定在白塔鋪設定固守的守備點和依托點,民夫和軍需物資就放在白塔鋪,這裏距離沈陽三十裏不到的距離,做為援兵來說,主將的心思就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