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寶典01(1 / 3)

第一章《內經》飲食養生總論 一、《內經》關於飲食養生的精辟論述

《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等方麵。(一)“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食飲有節……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以酒為漿……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1.注釋(1)食飲有節:此指飲食要有節製。飲食物是人體從自然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它是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非致病因素。但《素問·上古天真論》卻把“食飲有節”作為一條非常重要的養生方法,這又是為何呢?這是因為許多人不懂得養生之道,隨心所欲,一味追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甚至高興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往往造成飲食失宜,損傷脾胃,導致多種疾病。(2)天年:天賦的壽命,亦即自然壽命;盡終其天年,即人能活到它的自然壽命的最大限數,古人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是120歲。(3)以酒為漿:漿,比較濃的液體,在這裏作湯水解,即把酒作為湯水來飲用,此指飲酒太多而無節製的意思。(4)醉以入房:入房,又稱“房事”。所謂“醉以入房”,是指酒醉以後肆行房事。性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故亦有人將其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列為人類的三大生活。確實,夫妻間的性生活,從微觀來看,關係到家庭的和睦、夫妻雙方的健康、孩子的優生優育;從宏觀來看,關係到社會的安定、民族的興衰、人類的發展。因此,怎樣過性生活才益於健康,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誠如古人所說:“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這就說明,隻有正確行房事,才能有益身心健康與延年益壽,否則損壽傷體。“醉以入房”,就是錯誤的性生活方式,正如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說:“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麵黯咳喘,大者傷絕髒脈損命。”“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以房室輸其血氣。”這就是說,“醉害”與“縱欲”是健康長壽的兩大禍害。《壽世保元》亦雲:“大醉入房,氣竭肝腸。男人則精液衰少,陽痿不舉;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5)故半百而衰:衰,指衰老,半百而衰,即當活到50歲時,就已經衰老了。其原因是不注意飲食養生,經常喝很多的酒,不能控製自己的性行為,損害了人體最寶貴的物質——陰精。而《內經》認為“精者,生之本也”。2.按語我國古籍中對於飲食不節的害處頗多論述,如《管子》:“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這就是說,若飲食不定時定量,或過飲過飽,就能引起疾病,損害健康。《黃帝內經》中的記述也很多,如《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意思是肥甘厚味的食物吃多了,足足能使你生疔瘡。這都說明,偏食、暴食能影響人體健康。在《東穀贅言》中則反複強調多食之危害,書中說:“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凡此,皆說明了飲食不節,可損髒腑,諸病叢生,折壽損命。所以,《壽世保元》強調指出:“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飲食有節的重要意義,在我國人民群眾中有大量的諺語和俗話,如“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憂多傷食,食多傷胃”,“每餐八成飽,保你身體好”。以上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麵說明了飲食不節是早衰的一條重要原因,若想長壽,必須節製飲食。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靈樞·平人絕穀》)按語此論飲食不可過饑。過饑,營養物質得不到及時補充,則使人體正氣衰少。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進行著,它的營養物質——能量,也必然不斷地消耗著。所以要想保證生命活動——新陳代謝正常地進行,就需要不斷地補充養料——水和食物。如果人體不進任何飲食,也就是意味著斷絕營養的來源,機體的新陳代謝就要終止,人的生命活動便完結了。……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素問·疏五過論》)1.注釋(1)無氣:此指正氣衰少。(2)張景嶽注:“及其病深,則真氣消爍,故曰無氣。無氣則陽虛,故灑然畏寒也,陽虛則神不足,故心悸而驚也。”2.按語此論之病是由於長期攝食不足,或其他病變影響脾胃運化水穀的功能,氣血生化乏源,正氣衰弱,抵抗力亦隨之下降而造成的。舊中國許多傳染病蔓延,皆是由於勞動人民長期吃不飽,穿不暖,抵抗力減弱所致。故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不可過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素問·生氣通天論》)1.注釋(1)橫:放縱;解,通懈,弛緩的意思。筋脈橫解,是因飲食填塞腸胃,氣血缺少流通,故筋脈不能收持而出現弛緩狀態。(2)腸澼:指腸中澼積,表現為便下膿血一類疾患。2.按語此論為飲食過飽所造成的危害。危害首先在於脾胃,因飲食的吸收,消化全依賴於脾。胃傷不能及時腐熟水穀,脾傷不能運化精微,而致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吞酸噯腐,或為便下膿血,或為痔瘡;倘若食積不化,久而化熱生痰,而成食積,常見於小兒手足心熱、脘腹脹滿、麵黃肌瘦等症。同時食傷脾胃後,中氣不足,營衛不和,易引入外邪而致病。如痹、厥、積聚等證,常與飽食傷脾胃有關。《素問·痹論》在論述六腑痹證時說“此亦因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此“食飲”,是指飲食不節而言。正因如此,一個養生的人,就應遵循《內經》“飲食有節”的教導,養成定時、定量進食的習慣,既滿足機體營養的需要,又無傷脾胃之弊,從而維護脾胃功能的正常,保持後天之本的生機旺盛不衰,這對於防病抗衰老有積極意義。後世養生家就極其重視這種養生方法,如孫思邈《千金要方》說:“不欲極飲而食,食不可過飽”,“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二)全麵配伍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髒氣法時論》)1注釋(1)五穀:這裏指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五穀為養,高士宗注:“五穀所以養五髒者也,故五穀為養。”(2)五果:這裏指桃、李、杏、栗、棗。桃子具有益氣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補果品;李子有清虛熱、生津液的作用,為輔助醫療果品;栗子能補脾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可作為輔助醫療果品;大棗養脾和胃、益氣生津,為常用的營養輔助食品;杏子能生津止渴、潤肺定喘,是咳喘病者的醫療果品。(3)五畜:這裏指牛、羊、豕、犬、雞。牛肉能補氣健身,古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羊肉補氣養血、溫中暖下,為營養食療之佳品;豕肉即豬肉,能補腎益血、滋陰潤燥,可為補益食療之品;犬肉即狗肉能補中益氣、溫腎助陽,平人食之,增力健身;雞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為補益食療佳品。(4)五菜:這裏指葵、藿、薤、蔥、韭。五菜為充,是說蔬菜具有充養人體的作用。(5)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張誌聰注:“此總結上文,而言穀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宜合和而食之,無使偏盛,以補益精氣。”2按語(1)專家指出,穀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傾向於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在一些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超過了穀類和蔬菜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極不利。提倡穀類為主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傳統,防止發達國家膳食的弊端。日常膳食要注意精細搭配,應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稻米、小麥不要碾磨太精,否則,穀粒麥層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大部分流失到糠麩之中。對於這一點,1997年由中國營養學會製訂的《我國的膳食指南》第一條亦明確指出: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各種各樣的食物所含的成分不盡相同,沒有一種食物能供給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每日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適當搭配,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穀類食物是我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它提供人體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在各類食物中應當以穀類為主,並需注意粗細搭配。(2)水果的營養成分,主要是含維生素和無機鹽,尤其是維生素C,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有了它人體才能健康長壽,缺少它則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症狀。尤其是對於病後恢複期的患者和孕婦,更是十分必需的。此外,水果是人體無機鹽的重要來源,尤其是鉀、鈉、鈣和鎂等,它們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是堿性,故稱“堿性食品”。這些堿性食品可以中和糧、豆、肉和蛋等食物所產生的“酸性食品”,這樣才有利於維持機體酸堿平衡。還有,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等,這些物質不能被人體消化酶化解,但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糞便排泄。膳食纖維還可以防止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所以多吃水果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國外研究發現每日進食量由150克減少到50克時,細胞癌變數量可降低一半以上,如果配合食用水果,細胞癌變數量可顯著降低。(3)動物脂肪是指由動物組織和動物源離析出來的脂肪,如豬油、牛羊油脂等。動物脂肪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對於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有促發和加重作用。因此,人們對動物脂肪的“印象”總是不好,常常避而遠之。這是一種誤解,動物脂肪有以下生理功效:①防寒保暖:“胖人不怕冷”,這是因為脂肪有良好的隔熱保暖作用,不僅如此,脂肪還能促使體內熱量增高。據測,動物脂肪所含的熱量,約為蛋白質和糖類熱量的2.25倍。當動物脂肪攝入人體後,經過氧化“燃燒”,供給人體熱量,既能防寒,又能防饑。②促進維生素吸收:維生素A、D、E、K必須在乳糜液中才能吸收,故稱為脂溶性維生素。這些維生素具有保持人體上皮細胞正常功能、預防腫瘤和骨軟化病等重要功能。如果脂肪吃得太少,天長日久,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給身體帶來不良後果。③女性的保健食物:新的醫學研究發現,脂肪攝入不足,將直接導致性激素含量降低,進而影響性器官的成熟和發育。進入青春期的少女,如果缺乏脂肪和性激素,其乳房發育和皮膚健美將受到影響,而且,月經來潮的時間也會延遲。④防癌新發現:美國學者近年來發現,動物脂肪中含有一種叫共軛亞油酸的物質,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共軛亞油酸對癌細胞有良好的抑製作用,適量吃些脂肪能夠提高機體的防癌和抗癌能力。專家們預言,如果能夠成功地從肥肉中提取共軛亞油酸,那麼預防和治療癌症將會開辟一條新的途徑。⑤長壽食品:動物脂肪中含有一種叫花生四烯酸的物質,它能降低血脂水平,並可與亞油酸、γ亞麻酸合成具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的前列腺素。肥肉中的雙碳烯酸能夠防止膽固醇堆積和血小板凝聚,從而可以防止動脈硬化、高脂血症、腦血栓等多種老年性疾病而延年益壽。(4)江蘇揚州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意思是:“有那麼幾天不吃蔬菜,身體便覺得不舒適了。”當然不一定是“三天”,那是個概數。“眼睛冒金星”,則是人體的一種反應,也可以說是身體向你提示:應當吃點蔬菜了。也就是說,身體需要蔬菜向它們提供某些必需的物質了。人體有這樣一種特點,當它有某種需要時,會及時提示你,如饑需食、渴需飲、缺鹽想吃鹹、嘴苦想吃甜等。有人說,這是一種低級的本能活動。低級也好,高級也好,這是人體自我調節的功能,必須順應,不可忽視。蔬菜是人體必需的食物。它提供若幹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五菜為充”,已經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充,有補充、完善的意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部》前言中說:“(充)所以輔佐穀氣,疏通壅滯也。”所以,朱丹溪《茹淡論》說:“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惟與菜同進。”《養生隨筆》也指出:“蔬菜之屬,每食所需。”為什麼吃米也要“與菜同進”呢?這裏麵有個重要的酸堿平衡問題。凡米麵食品和肉、魚、蝦、蛋等屬於酸性食品;而蔬菜、果品屬於堿性食品。要維持人體酸堿平衡,酸堿性食物應當按照1∶4的比例進食;反之便會出現失調,如使人容易感到疲勞,並使老年人易患神經痛、腦出血等疾病,少年人則易致大腦發育障礙、體內功能減退,一般的也易導致皮膚病及消化係統、神經係統等疾病。當人體出現酸堿失調、需要堿性食物的時候,便出現想吃蔬菜的反應,這就是揚州俗語所揭示的實質了。蔬菜對於人還有許多重要作用。提供多種維生素,是一個重要方麵。關於維生素A和維生素C等的用途,多少年來已經揭示了很多。它們已經成為人體所必不可少的物質,近年來又揭示了它們的抑癌作用……蔬菜還為人體提供多種無機鹽和某些稀有元素。鈉、鉀、鈣、鎂等無機質會給血液和體液帶來堿性傾向,當然還有其他用途;稀有元素也有它們的作用,如硒,多含在大蒜等蔬菜中,它的抗癌作用,已經引起充分的注意。蔬菜又是纖維素和果膠的重要來源,其降血膽固醇、排鉛等作用姑且不談,它們排便的功效亦十分引人注目。因為及時排便可以預防結腸癌,這已為更多的人了解了。人們將這個作用理解為“疏通壅滯”,可以包括在內。蔬菜還提供大量的酶、有機酸、葉綠素等,都對癌有某些抑製作用。而食用菌中的多糖體,抗癌作用就更為肯定了。我們沒有談及蔬菜的降血脂、降血壓、利尿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作用,而是較多地談及它們的抗癌作用,因為癌症已經困擾了整個世界。可以說一句:所有的蔬菜都抗癌!(5)本節原文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同,隻有做到使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素,滿足各種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時概述了糧穀、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個方麵,是飲食主要的組成內容,並且指出了它們在體內有補益精氣的主要作用。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隻有主食與副食的全麵搭配,才能稱之為合理的營養,有益於人體健康。現代營養學證明,為了從食物中獲得合理的營養,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在飲食上,我們必須注意營養的平衡。換句話說,就是要注意日常飲食的合理調配,做到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雜。我們知道,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有50種左右。這些營養物質又被概括為七大營養素,即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要攝取這樣多的營養物質,偏食當然不行,食物構成過於單調也不行。拿蛋白質來說,它所包含的多種氨基酸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要靠食物供給的。氨基酸在不同的食物中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一般表現為含量不同和配比不同。其中,也有的食物是根本沒有某種氨基酸的。此外,食物的特性不同,又決定了人體對氨基酸吸收率的不同。因此,要使人體不至於缺少某種氨基酸,我們在飲食中就要做到各種食物兼收並蓄,也就是要做到雜食。其次,吃得雜也是保證人體營養平衡的必要措施。在飲食上,人體不僅要求營養的“全”,而且要求營養素與營養素之間有平衡關係。比如蛋白質、脂肪、糖類三大營養素所提供的熱量,一般認為以分別占總熱量的10%~15%、20%~25%和60%~70%為合理(日本是5∶2∶1)。有些礦物質之間、維生素之間都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我國以穀物為主的食品構成,很容易造成營養素平衡關係的失調。如果飲食單調,甚至偏嗜某些食物,那就很難保證營養的平衡。吃得雜一些,可以使食物與食物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食物的“生物價”。雜食還可以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入量,益於防病健身。這一點,目前已為全世界所公認。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從量上看不是很大,但是卻不能缺,缺少了某種維生素,人就要得病。(三)飲食在疾病康複中的作用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製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複如法……(《素問·五常政大論》)1.注釋(1)有毒無毒:均指藥性而言。有毒,指藥性峻烈的藥物;無毒,指性味平和的藥物。(2)常製:即服藥的一般常規,張景嶽注:“病重者宜大,病輕者宜小,無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小,皆常製之約也”。(3)大毒治病……十去其九:張景嶽注:“藥性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約者,蓋以治病之法。藥不及病,則無濟於事;藥過於病,則反傷其正而生他患矣,故當知約製,而進止有也。”(4)穀肉果菜,食養盡之:意思是在疾病後期,對餘留的病邪,從飲食上增加營養,來恢複正氣、以驅餘邪。這裏提出了食養的重要原則,從而成為後世食養學派的重要理論根據。食養學派,是指通過適當的飲食調養以補益精氣、糾正髒腑陰陽之偏,達到抗衰延壽,調治疾病目的的養生學派。數千年來,隨著我國醫藥學的不斷發展,食養學也逐漸地得到充實和完善,成為傳統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流派。(5)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此雲病後飲食固然非常需要,但也不能太過。在開始時隻宜淡稀粥漸為調養,果菜也須選擇新鮮而易消化之品;否則,由於五味的偏嗜,或長期服用而發生偏勝,從而使五髒之間失去平衡,產生疾病。(6)行複如法:言病邪尚未盡者,仍重複上法治療。2按語本節原文論述用藥治病的法度與飲食調養的作用。病有新舊之異,方有大小之別,藥有峻緩之分,故指出藥雖能治病,但對人體正氣也會帶來一定損害。因此,應根據藥性的峻緩和毒性的有無或大小,而決定治病用藥程度及飲食調養。此處所提“食養”的飲食原則非常重要。不論防病治病,常人保健,增強體質,人們都必須從飲食中探尋規律。因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重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四)謹和五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1注釋(1)陰:指陰精。(2)宮:居室,因五髒為藏精之所,故稱五宮;陰之五宮,即藏蓄陰精的五髒。(3)肝氣以津:津,淫溢、過盛的意思;意謂酸味太過,使得肝氣過盛。(4)脾氣乃絕:絕,衰竭,是由於肝木乘脾土引起。(5)大骨:指肩、脊、腰、膝等骨;氣勞,即骨氣勞傷。張誌聰注:“大骨、腰高之骨、腎之腑也。過食鹽則傷腎,故骨氣勞傷。”(6)短肌:指肌肉消瘦、萎縮;心氣抑,即心氣抑鬱而不暢;水邪勝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氣淩心,故心氣抑。(7)喘:此指心跳急促。滿,同懣,煩悶憤鬱的意思。味過於甘,心氣喘滿。甘,《太素》作“苦”,意謂苦入心,味過於苦則傷心,心氣受傷則心跳急促而心中煩悶。(8)色黑,腎氣不衡:黑為水色,火不足則水氣乘之,故反而黑色;心火虛衰而腎水偏盛,故言“腎氣不衡”。(9)苦:《太素》作“甘”,且無“不”字,濡,濕潤也;厚,脹滿;甘入脾,味過於甘則傷脾,脾傷不運則濕盛,濕邪阻胃則脹滿。(10)沮弛:即弛縱不收,不能活動的意思;辛入肺,過辛則金勝製肝木,肝主筋,故筋脈沮弛。(11)央:同殃,禍害的意思;辛散氣,氣散則精神耗傷,故曰乃央。(12)謹和五味:謹慎地調和五味。楊上善注:“調和五味各得其所者,則鹹能資骨,故骨正也;酸能資筋,故筋柔也;辛能資氣,故氣流也;苦能資血,故血流也;甘能資肉,故腠理密也。”(13)骨氣:泛指上文之骨、筋、氣、血、腠理、精、強盛。骨氣以精:是指骨、筋、氣、血、腠理均得到五味的滋養而強盛不衰。(14)天命:天賦的壽命。2按語本段原文論述了陰精藏於五髒,而五味化生陰精。但五味太過與偏嗜,則反傷害了五髒。五味所傷,根據其所喜入和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可以分別傷害不同的髒腑及身體各部分,這對飲食調養和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即甜、酸、苦、辣、鹹。祖國醫學認為,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調配得當,則可增進健康,有益於人的延年益壽。(1)甜味:它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中醫認為它能補、能和、能緩,甜味入脾,具有補充熱量、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止痛、解毒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壅塞、泄氣,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使人發胖,甚至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並且還可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1的不足。由於甜味性多膩滯,容易助濕並有礙脾的運化,故脾虛濕盛而見中滿者,不要過用甘味食品。(2)酸味:中醫認為酸味入肝,適當吃酸食可促進食欲,有健脾、開胃之功,並可增強肝髒功能和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醋酸還具有消毒的作用,但過量服食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脾胃有病者宜少食。由於酸味有收斂作用,故邪實者勿用。此外,中醫認為,酸味還可驅蛔蟲,如烏梅等,在某些農村,對兒童蛔蟲病腹痛證,亦有飲醋而使腹痛暫止者。(3)苦味:中醫認為,苦入心,能瀉,能燥,能堅,即指苦味食物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及健胃等作用。但多食則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值得注意的是,若有熱有火者,用苦味可以堅陰;無熱無火者,用苦味則因其苦燥反易傷陰津。(4)辣味:中醫認為,辣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之代謝以及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辛味因其辛散燥烈,易耗氣傷陰,對氣虛津虧、表虛多汗者,並不宜食用。(5)鹹味:中醫認為,鹹味入腎,能軟堅潤下,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鈉鉀代謝等作用。鹹味還可入血而起涼血或補血作用。中醫認為,味過鹹傷肌,致使皮膚變黑、粗糙,故血病者忌鹹,吃得過鹹還可傷腎,造成頭暈、耳鳴和精神疲乏,還會加重心、腎疾病及高血壓。由上可知,五味入口貴在調和適宜,氣血方能暢通,使人永駐青春、延年益壽。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髒生成篇》1注釋(1)泣,意義同澀;脈凝泣,謂血流不暢;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馬元台注:“心之所主者為腎,故腎之味鹹者也;多食鹹,則心為腎傷,心之合在脈,脈則凝泣而不通;心之榮在色,色則變常而黑矣。”(2)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苦味,則肺為心傷;肺主皮毛。肺傷則皮槁而毛脫,火克金也。(3)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辛味,則肝為肺傷;肝合筋,其榮在爪,肝傷則筋緊急而不柔,爪幹枯而不潤。(4)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肉胝皺,即皮肉硬厚皺縮;唇揭,即口唇掀起。多食酸味,則脾為肝傷,脾屬土合於肉,其榮在唇,則見肉胝皺而憔悴,唇揭翻起而枯槁。(5)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甘味,則腎為脾傷;腎主骨,其榮在發,腎傷則骨疼痛,發漸墮而零落。2按語本段原文在上段原文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如果五味太過或偏嗜,反能為害,從而揭示我們一定要全麵合理地調配飲食,講究吃的科學,即根據需要選擇飲食,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眾所周知,川菜在國內很受歡迎,很多人都為川菜的辣所折服。但專家認為,不可大量吃辣椒,這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的腫瘤研究所的甘尼特博士得出的結論。他說:“辣椒內含有致癌的化學物,但它又有防癌的作用”。問題在於辣椒吃的量多少。辣椒味辛,含有辣椒辣素,它可以刺激口腔內辛味的感受器,引起血壓變化和出汗,大量進食可造成神經損傷和胃潰瘍。印度和韓國的菜肴中加大量鮮椒,其居民患結腸癌的較多,經甘尼特和勞森對這兩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辣椒辣素可能是引起結腸癌發生的原因,動物實驗也已取得證據。辣椒辣素一旦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即可運輸到肝髒貯存,成為有益的抗癌物質。但辣椒辣素在肝髒亦可破壞細胞,打亂細胞的生化過程,變為吸收自由基的成分。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部分自由基是致癌原因。甘尼特和勞森曾比較了辣椒辣素和食品防腐劑丁羥安尼唑(BHA)和二叔丁對甲酚(BHT)的作用,這3種成分均為抗氧化劑,能防止組織和部分食品腐化,但其效果取決於體內這些物質的含量。越多越有毒性,還可能致癌;越少越有好處。(五)食物的歸經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1注釋(1)喜攻:五味進入體內,其作用有兩麵性。喜,是指對五髒有利作用的一麵;攻,是指對五髒有害作用的一麵;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2)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即長久地吃某種食物,便能增加該髒之氣的充盛,這就是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3)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長期服用,偏勝日久,可導致本髒之氣敗壞。2按語本段原文以食物或藥物的所歸不同,指出長期服用某一性味的食物或藥物,可導致髒腑之氣偏勝或偏衰。“氣增而久”,又可使髒腑之氣衰敗,這是應予高度重視的。此外,本段原文還闡述了中醫飲食營養學關於食物歸經的理論,“歸”是指食物和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髒腑經絡。歸經理論主要是說明食物與藥物進入人體後作用部位和範圍,這也是食性和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確定某種食物歸經的依據比較複雜,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通過食物的顯效部位來判斷,比如百合有潤肺止咳和清心安神的作用,歸肺經和心經。生薑有降逆止嘔作用,歸胃經。二是歸屬於和顯效部位相關的髒腑與經絡,如芡實米有止瀉、固精作用,其作用的顯效部位是大腸和精氣,但其歸經卻是脾與腎,這是因為它是通過補脾氣而達到治療脾虛不運所造成的久瀉、固腎氣而達到治療精關不固效果的。有些有接骨續筋作用的食物,則可將其歸屬為肝經和腎經,這是因為腎主骨、肝主筋的緣故。三是根據病機來確定歸經,如能驅蟲的食物和藥物多歸脾經,這是因為中醫有蟲因濕生的觀點,而脾生濕,故歸脾經。四是前人將食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