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誌(3 / 3)

《東周列國誌》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重要的曆史時期,列國之間戰爭的故事曆代被人傳誦。至宋元年間話本小說興起,這些散亂流傳的故事,便成為話本小說創作者進行加工創作的好題材。故而在宋元的講史話本中,出現了《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等。

曆史延續至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時值曆史小說創作的高潮時期,春秋戰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又成為曆史小說創作者看好的題材。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始起發軔,根據曆史書籍的記述,吸取話本成果加工寫成《列國誌傳》,使列國故事初具規模,但又有諸多錯誤。

後來,明代末文學家馮夢龍憑據史傳,把《列國誌傳》改編為108回的《新列國誌》,於明代末期刊行。後清代蔡元放為《新列國誌》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並改名為《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寫的是西周末年,就是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就是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間的曆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誌》所敘述的曆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

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和《史記》4部史書,將分散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曆史演義。

秦漢時期前的一些史學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曆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

而《東周列國誌》的通俗之處,正是將《戰國策》、《左傳》、《國語》和《史記》4部史書中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

《東周列國誌》是一部章回體的長篇曆史小說,是除《三國演義》以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曆史演義類小說,但比之《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能夠客觀、公正、忠於正史,不存在尊誰貶誰的問題,這一點至少不會像《三國演義》那樣有誤導讀者之嫌。

《東周列國誌》文字通暢,把春秋戰國紛繁複雜的曆史編排得有條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較豐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戲劇性,經過作者的加工,顯得有聲有色,如“鄭莊公掘地見母”、“晉重耳周遊列國”、“孫武子演陣斬美姬”等。使之在明代同類小說中,成為上乘之作。

《東周列國誌》所敘述的500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事為人的標準和榜樣。

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入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

小說描寫了幽王殘暴無道,引起西戎之亂。平王東遷,從此周王室逐漸衰弱,諸侯國互相兼並,互相爭霸。在諸侯國內部,大夫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他們之間也互相兼並,致使有的諸侯國為大夫所瓜分,接著出現了“七雄並峙”的局麵。頻繁的兼並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

小說譴責和揭露了那些昏聵、殘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諸侯以及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說讚揚了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勇敢、有才幹的將相,也頌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

小說結構布局主次分明、繁簡得當。雖然頭緒紛繁,矛盾錯綜複雜,但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不僅整個曆史時代的發展變化得到如實的反映,各諸侯國的發展、變化,各國之間的關係,都寫得條分縷析。

小說故事性強,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是全書的一部分。許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如“衛懿公好鶴亡國”、“西門豹喬送河伯婦”、“伍子胥微服過昭關”等。

由於小說反映了五六百年的曆史,不可能有貫串始終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裏,人物形象描繪得還相當生動,如管夷吾的博學奇才、鮑叔牙的苦心薦賢等,又如伍子胥、介子推、廉頗等都寫得個性鮮明。

《東周列國誌》之所以未上四大名著的原因,我倒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四大名著是從題材上所提出的代表性古典小說,《西遊記》屬於神仙傳之列,《紅樓》則是封建家庭,《水滸》是農民起義,《三國》屬軍事謀略,而《東周》與《三國》題材相同。

《三國演義》相比較來說主線明顯,主要人物不是非常多,所以容易被大家記住。而讀過《東周列國》的人一定都會有類似感受就是,東周沒有主線,它隻有階段性主線,東周更多就是靠曆史時間的推進而展開劇情的,而且春秋戰國時期本來就是諸侯割據,吞並和弑立新君的事情此起彼伏,所以讀完後很難一下子梳理清楚。但是《東周列國誌》非常耐讀,而且裏麵出現的曆史典故和重要人物層出不窮,所以《東周列國誌》絕對是可以與四大古典名著比肩的優秀作品。

春秋末期,由於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進一步發展,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長期兼並戰爭的結果,改變了大國爭霸的形勢,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以後又形成了秦、齊、楚、燕、趙、魏、韓7個大國稱雄的局麵,史稱“戰國七雄”。

劇烈的統一戰爭自此開始,頻繁的兼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天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列國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嬰犧牲自己的兒子,救出趙氏孤兒,忍辱偷生,終於複國。豫讓因智伯以國士待之,決意以國士報答,在智伯死後,幾次為智伯複仇,就義之前,仍請求將智伯仇敵的衣服用劍斬過,以了心願。

田光向燕太子丹舉薦荊軻,圖謀刺殺秦始皇,為守機密,自刎而死。當時的忠義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後仍使人感動敬慕。

勾踐身負滅國之恥,心懷複國大誌,他的剛強、勇毅,不計榮辱生死,克製私欲,禮賢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10年生聚,10年教訓,終於以少勝多,摧毀強敵,稱霸天下。像這樣反敗為勝、變弱為強的事例,還見於晉文公重耳,吳大夫伍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誌,應該放眼至高至遠之處,當以造福蒼生、澤及萬世為念,這樣的榜樣有孔子、管仲、子產。他們的思想以仁愛為根本,他們擁有安定天下、惠及萬民的誌向,對真理永無止境地追求,引導君王走向內聖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強國,成為後世政治參照的法則。

與這些正麵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節的進展之中。

春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鄭莊公,小說裏麵把他描寫成一個奸詐陰險的小人,因此曆史地位並不高。

鄭莊之後有齊桓公,齊桓公小白得鮑叔牙的幫助,擊敗管仲輔助的公子糾,從而成為齊恒公,後又任管仲為相,因其任人唯信,兼聽納諫,又得管仲、鮑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

但其結局悲慘,困死宮中,死後各子相爭數歲不休,齊國也因此漸漸失去了霸主之位。

齊桓公之後,重耳續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後,年輕時的晉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難,30歲上逃走天涯,先後流走齊、楚、秦等無數國家,取齊女秦女為妻。隻因一幫誌同道合如介子推等人的幫助方幸而得生。

秦公三平晉亂,最終還是把他推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座,老來得國的重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兢兢業業把國家治理得無比強大。“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鳴必驚人”的楚之大鳥,因國亂而三年隱若之後果如他之言,一下飛上了亂世春秋的高空,成為一方霸主,這就是締造了絕纓大宴的楚莊王。

而後的楚平王昏庸,竟占兒媳為己有,又聽讒言,欲死太子以絕後患,因而牢伍奢,誘殺其子,幸得伍員逃得一生,一夜間愁發皆白之後逃離楚國,後落根於吳,也因他的再生,幾使楚丘和越國覆滅於吳國之手。

這個有著太多傳奇的伍子胥,叩開了吳越春秋的大門,吳王闔閭之後,伍子胥薦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聽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踐夫婦,最終導致吳國滅於這個重生後兢兢業業,一心為複仇而臥薪嚐膽的人手裏。

緊接著晉國三分天下為韓、趙、魏。大概春秋時期的曆史就到此了,之後的戰國史,小說寫得相對簡單得多,也沒有像趙氏孤兒那樣紛繁複雜的故事。

《東周列國誌》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穀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遊說。

孫臏後為龐涓所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遊說之士。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

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遊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遊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麵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不必說。

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

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40萬餘。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並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裏,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

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裏奚、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莊公、齊桓公、楚莊王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越來越少,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再之後,隻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就隻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麵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並吞六國而統一天下。

《東周列國誌》中蘊含著諸多的天命意識。天命意識在我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曆史。當時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知識能力有限,故將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情歸於上天,所以很早就有了“受命於天”的說法。

在《東周列國誌》中,也體現著這一思想。在作品第一回,作者寫周宣王準備再次討伐薑戎,在市上聞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幾亡周國。”後褒姒蠱惑君心,欺辱嫡母,害得周幽王國破家亡,印證了童謠,作者也認為“天數已定宣王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