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知之地,慎之又慎——善於管理自己的人很偉大
【原文】
嚐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曆。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意譯】
談到“獨”這方麵,是君子和小人都能夠體會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單獨一人,因而會萌生妄念,這種非分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就會肆無忌憚,由此導致欺人的惡性事件發生。君子獨處則小心翼翼,產生出誠敬的想法,誠敬積累起來就會謹慎從事,因此對自己尚屬欠缺的方麵認真改正。君子和小人雖然都是獨處,但是二者的差別可由此看出端倪。
自從從《大學》中學習探究事物的本質規律並獲得知識之後,以往的言行都可用於個人拓展視野、積累知識的資料,平時處理的瑣事,更能夠深化個人的閱曆見識。以這種方式來處世,在思考事情時,內心能夠分辨公私的差異;在思辨道理時,也能夠得到精辟的見解、洞悉事物的規律。因此做善事、改惡習,這些道理已經被鮮明、深刻地認識到了。相比之下,那些小人,卻缺乏真知灼見,並按照他們的認知做事。所以做一件善事,擔心他人不知道是自己幹的,做事的時候猶猶豫豫。麵對錯的事情,暗自慶幸他人可能看不到,改正得就沒有力度。無人之時自己獨處,虛假的一麵就會自然顯現,這就是欺騙啊!隻有君子,做一件善事卻擔心不徹底,反思自己是否會在不經意間產生墮落的行為;惡習不加以改正,就會像潺潺的流水長年累月地犯錯。暗室獨處不產生邪念就好像麵對天神,主心骨堅如金石。在自己執掌大權的時候單獨處事,必須要慎之又慎。這就是聖人奉行的準則要點,也是後世賢人認真反思的問題!
修身和治國的道理,“勤於國事、儉樸持家、誠信待人、有敬畏之心行事”四條足矣,可以受益終生,真理不在多,也不需要有多麼艱深。
【挺過風雨便是晴】
“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在人後獨處時,最容易顯露真實的自己,無須顧及他人而偽裝自己,不必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被人看到而帶來任何社會後果,因此往往更容易做出違背道德、放棄原則的事情。“慎獨”要求人們在隻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要嚴格自律,不能因為沒人監督而做出違背原則的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把錯事做在人後並不能改變行為本身的錯誤本質,即使一時不為人所知,時間久了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那時人就不得不為自己的錯誤付出成倍的代價。不僅如此,在真相未揭開之前還要小心翼翼地掩蓋自己的所作所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可見人後獨處時做錯事的成本其實並不比在眾目睽睽之下做錯事更低廉,所以人在獨處時更要注重自律,嚴格要求自己遵照道德準則行事,不可因沒人知道就放縱行事。
曾國藩指出君子和小人隻在一念之差,獨處時能夠謹慎地約束自己的才是君子,一旦稍有放縱生一妄念就淪為了小人,所以“獨知之地,慎之又慎”,做到人前人後都無愧於人,就是坦坦蕩蕩的君子,不欺於暗室,更無懼於人言,把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輕鬆愉快。
除了一定要約束自己,不能在獨處時做出違背原則的行為之外,人後獨處也是提高個人修養的好時機,當人離開大眾的視線時,平時在人前努力克製的不良念頭常常會擺脫束縛,平時隱藏很深的性格缺點也往往會暴露出來。所以,想要深入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修養,在人後獨處時嚴格要求自己,並且注意糾正生出的不良念頭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曾國藩十分重視慎獨的功夫,他在去世前總結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下了“慎獨、主敬、求仁、思誠”這著名的“日課四條”。在這四條裏,慎獨是根本,如果獨處時的一言一行都能夠符合道德標準,那麼在其他的場合就能更加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