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蔣經國手下的特務係統工作人員已經達到5萬多人,蔣經國遵照蔣介石旨意,為“台灣存亡的必要,實施鐵腕政策,隻要行動可疑,經人檢舉一概列入危險分子,格殺勿論”。
台灣的特務機構在蔣經國的掌握下,權力無邊,無所不能,可隨時插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教等各個領域。
對政治工作,他是陌生的,蔣經國在台灣政壇的第一個明確公開的職務是“國防部政治部”(後改為“總政治部”)主任。
蔣經國知道軍隊派係複雜,非常講究論資排輩,自己輩分低,進入軍隊不能操之過急。
蔣經國雖然為二級上將,但他從來不穿軍服上班,也不在公眾場合突出自己的上將軍銜,這種謙隱的態度,逐漸贏得了軍隊中“老一輩”的好感。
蔣經國知道自己對軍事是外行,他索性也不充當內行,凡是涉及軍事上的問題,他總是依靠軍隊專業人員,自己不越軌,不擅權,盡量不觸犯軍隊人員的利益。他管軍事但卻不管軍隊,這看起來矛盾,但蔣經國將其處理得很好,他隻抓軍隊中人的工作,主要是抓幹部。1952年,蔣經國開始籌劃建立政治工作幹部學校,任命自己在贛州訓練的幹部胡偉克、王任擔任校長。訓練的學生全部充實到部隊之中,這些學生沒有軍事才幹,隻是蔣經國派到軍隊中的監視者。當時的很多國民黨軍官對此不以為然,孫立人特別反對,他以美國軍隊沒有這個體製為理由,強烈反對,但蔣經國以蔣介石為後台,堅持向軍隊委派幹部,這場衝突以孫立人被監禁結束。
為了化解與國民黨軍隊將來的隔閡,也為了贏得將士愛戴,蔣經國確實下了很多工夫。他十分關注普通士兵的利益,經常下連隊等基層單位,和廣大士兵同吃、同住,時常到第一線慰問。
【點評】蔣介石維持其統治,主要是依賴陳氏兄弟。二人都為蔣氏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打造國民黨,頗有“政績”,但蔣介石敗退台灣後,“總結失敗教訓”,歸咎於二陳。但二陳就像俗話說的,頗有“尾大不掉”之勢,且成為“太子”進入最高權力機關的重大障礙,蔣介石由是將不利於親子蔣經國的二陳排除。排除手腕獨具匠心。
【運用】心公則平。其心如秤,不偏輕重,則能公平衡德量才。實事求是地評估人。為用人提供正確的根據。如此則能用得其人,有利於事業。
如心私則偏。就會顛倒賢佞,以賢為佞,以佞為賢,不可能正確評估人,將為用人提供錯誤的根據。結黨營私者往往如此,故用不得其人,有害於事業。
李淵代隋創建唐王朝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各設王府可任官,擁有將兵。“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世民被封為太子。同年受父李淵禪位即帝位。是為唐太宗。這時,如何對待有功之臣和原來的敵對勢力,尤其是前東宮及齊王府的文臣武將。這是唐太宗麵臨的重要問題。當然。
在李世民南征北戰以及“玄武門之變”中。追隨他的原秦府官兵功勞最大,如私於黨。
隻提拔任用原秦府的人員,排擠一切敵對勢力的人員,則必將樹敵而不能更好地鞏固新的政權,這當然不為英明之主唐太宗所采納。唐太宗的辦法是“至公”,即、“平恕無私”對待三府人員,如他所說:“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唐太宗除了重用秦府舊人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及程知節、秦叔寶、屈突通等人外,對於原東宮的魏征、王矽等人也不咎既往而用之。總之,對於原有人員,不論親疏、恩仇,凡有才能的都量才任用。而原秦府沒有升官或還未安排的人員,則紛紛有怨言。有的甚至主張原秦府的士兵也要一律升為武官。“以天下為家”的唐太宗,對這種“用人唯親”而不視其才行的觀點,當然反對,他說:“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
唐太宗跟古代一般皇帝不同的是他有“至公”思想,即“以天下為家”。
這個家不是說天下是他一家的,而是說這個“家”包括天下的百姓,他和百官的衣食出於百姓,靠百姓來供給的。所以,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原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