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已有五百年商道曆史的山西商人衰敗的時候,太穀的土財主孔祥熙——一個學貫中西,亦政亦儒亦商的孔子後裔、兩朝連襟,卻成為民國新責、“國民黨政府的財神爺”,其私家財富之巨,躍居“四大家族”之首。
孔祥熙處世精明,斂財有術。他有點像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看上去有點癡,其實內心活躍得很。
1926年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廳廳長。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工商部部長、實業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財政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職。1947年旅居美國。1962年到台灣後.任台灣“總統府”資政。1967年病故於美國。
孔氏掌門名利雙收號稱四大家族的孔氏“掌門人”孔祥熙,本是標標準準的孔聖人之後,他因生在亦商亦儒的大戶人家,所以從小便打上了政治經濟兩駕馬車齊驅的烙印。他既有“義”的事業心,又有“利”的經營頭腦,他從來不會做賠本的生意。
三緘其口商人頭腦
【引語】孔祥熙要進洋學堂讀書,有著經商經曆的父親開通豁達,支持兒子上洋學,但家族長老反對,夾在縫中的孔祥熙卻三緘其口。
【事例】1890年春末,10歲的孔祥熙聽說基督教會在當地所辦的華美公學即將招收新生,就向父親孔繁慈正式提出,想到那個學堂去學習。
不料,滿清貢生孔繁慈竟然滿口答應了。此舉在孔氏家族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鬧得太穀縣裏全城皆知。族中人認為,孔聖人的後代,進入洋人所辦的學校,簡直是不倫不類,敗壞孔家的門風,不成體統。
於是,族中的長老發難父親孔繁慈:
“堂堂孔家玄聖的後裔,竟然降格以求洋毛鬼子,信奉洋教,這不僅是孔門的恥辱,而且更有失神明華胄的體麵!小孩子不明事理,你怎麼可以答應他的?”
孔繁慈無可奈何,隻好賠著笑應道:“進洋人的學校,不一定就非洋教不可。”
孔繁慈知書達理,又有著經商的經曆,是一個開通豁達的人。並且對兒子更是嬌寵萬分,幾乎有求必應。因此,站在了孔祥熙的一邊,支持他去學洋學。
結果,事情鬧僵了。守舊派眼看著孔繁慈父子屹然不為所動,而華美公學開課在即,孔祥熙的入學將成事實,在多方施壓力都不見奏效後,於是請人出來折中,進行調解。
族中人提出的條件是,讓孔祥熙當眾答應“隻在教會學堂讀書,不許信奉洋教”。
誰知,小小的孔祥熙個性相當倔強,在眾目睽睽之下,族中的長老一問再問,他硬是緊閉嘴唇,不肯開口,幾乎鬧成僵局。幸虧,調解的人出麵排解說:“他並沒有申辯麼,那當然表示他是接受了。”
這樣,孔祥熙父子才如願以償了。
【點評】小小的孔祥熙“在眾目睽睽之下”對“族中長老一問再問”的嚴峻問題,幹脆“緊閉嘴唇”,不回答,致使父子“如願以償”。如果孔祥熙一開口,肯定會讓對方有機可乘,造成被動,上洋學堂恐怕就上不成。
這裏就體現了孔祥熙善於揣摩又善於應付人的精明處.而商人需要的就是精明二字。果然,日後的孔祥熙就是連精明女子宋靄齡都稱他是商界的“精鬼”。
【運用】在商務談判中。往往會碰上許多很棘手的問題,叫你開口也不是。不開口也不是,怎麼辦?①隻有像孔祥熙那樣保持沉默,三緘其口,哪怕對方使盡花招,你也決不可泄露商機。②示人以“可與不可”之間,這既是孔子的中庸之道,也很符合孔祥熙的處世哲學。
第一筆交易保一方平安
【引語】孔祥熙跑下城樓,拿起由商人拚湊的3000兩銀元交與那批潰兵,潰兵拿到銀子,便繞城而行了。
【事例】這天,一位太穀商人氣喘籲籲地跑來找到孔祥熙,說:“先生不好了,有一大批散兵直奔太穀而來。”
旁邊的人幫著說;“這批兵既不是革命黨,又不像正規的清軍,直撲太穀,是何用心?”
“來者不善啊!”士紳們非常膽怯,苦苦請求孔祥熙:“請先生為民做主,速想退兵之計啊。”
孔祥熙被逼上梁山了,他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逃已是不可能,要打,憑這幾枝破槍,顯然不是對手,怎麼辦?隻有先關閉城門,穩住陣腳,再作打算,於是,他扯著膽子對大家說:“請父老們放心,那群烏合之眾是不敢進太穀城的。”
孔祥熙臨時調集了一些商團團員和青年學生,拚湊成武裝,將4個城門緊緊關閉,分別派人配備槍械加以把守。他自己帶人登上北城樓,一會兒就看見大批的潰兵吵吵鬧鬧地向北城門走來。一名軍官高聲地叫嚷:
“城裏的人聽著,再不開城門,我就下令開炮!”
孔祥熙硬著頭皮出麵應付:“太穀城已經光複,在下便是新推的民兵司令。諸君過境,本縣軍民無不歡迎,隻不過太穀城小,難以歇馬,並且婦孺無知,不善招待,誠恐貽笑大方。在下想諸君一定是急於趕路,也不會在敝縣停留,為諸君計,不如由敝縣立刻籌出一筆盤費,聊代招待,就不知道諸軍是否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