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孔門望族(3)(1 / 3)

“大姐來得正好,子文太不像話。還把我這個委員長放在眼裏嗎?剿共正在關鍵時刻,他卻不肯增加軍費,他這個財政部長是不能幹下去了。我要另選賢能,打算讓張嶽軍(張群)繼任。”蔣介石怒火未消,說話還是氣呼呼的。

宋靄齡知道蔣介石性格倔強,一旦下定主意很難更改。因此也不在此事上做過多糾纏。但她不甘心讓財政部長這個肥缺落到外人手裏,“張群這個老滑頭,想乘機挖宋家牆角,哪有這麼容易的事?”她心中暗暗罵道,話鋒一轉:

“子文少不更事,血氣方剛,讓他受點挫折也好。不過,子文雖然不聽話,但畢竟是自家人。財政部長一職關係國家經濟命脈,責任攸關,你換上張群就能放心啦?他那個政學係在國民政府中很有勢力,其中如張嘉礙等金融巨子都是抵製發行公債的,到時你的軍費還沒有著落,又將如何處置?

總不能再換一個財政部長吧?”宋靄齡眼睛盯緊蔣介石,看他如何表態。

“大姐有什麼好主意就說吧。”蔣介石猛然醒悟,他催著宋靄齡端出囊中妙計。

“庸之本來就擅長理財。又不是外人,使用起來也放心。何必舍近求遠,讓一個不相幹的人來占據要津。”宋靄齡果然是內舉不避親,保舉起自己丈夫來了。

“瞧我這腦筋,怎麼忘了大姐夫。”蔣介石充滿了歉意,“庸之是個理財的好手,他幹財政部長,我信得過。他今天怎麼沒想起來?”

宋靄齡的臉也像春風拂過一樣綻滿了笑容。真是不虛此行,比預期的收獲還大,不僅保住了宋家的利益,而且還將財政部長的大印攬到了丈夫的懷中。她心滿意足地站起了身,“庸之明天就來見你。”

在走馬上任前,夫婦倆曾專門討論了為官之道。

“蔣介石這個人剛愎自用,性格又很倔強,不要輕易拂逆他的意思。子文少不更事,就是吃的這個虧。”宋靄齡一再地叮囑著丈夫。

早就被馴服了的孔祥熙乖順地點著那顆碩大的腦袋。

“你要用心做事,蔣家的利益就是宋家的利益,也是你孔家的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孔祥熙對此提出了疑問:“其實宋T.V(宋子文英文名縮寫)的‘財經收縮’政策從宏觀角度對國民黨利益更有利,無限製地發行公債會擾亂國家正常經濟秩序的。”作為政府一名高級官員,孔祥熙並不缺少眼光。

“這就不用你考慮了。”宋靄齡抱起雙臂,在客廳裏踱了一個圈,!蔣介石不是個敗家子,他有他的想法和做法,不然小妹也不會看上他的。軍國大事你就聽他的吧。”

遵照夫人的教導,孔祥熙對蔣介石逆來順受,完全做到了惟命是從。

上任第一天,他就向蔣介石拍了胸脯,“保證盡最大努力籌集所需經費。平衡預算固然重要,但‘剿共’作戰的勝利比保持預算平衡更重要。目前財政要為軍事服務,一切要以‘攘外安內’為第一要務。”

為了兌現自己的保證,孔祥熙不惜飲鳩止渴,以高額利息相誘,無節製地舉借內債,很快籌措了1億元。錢袋子尚未捂熱,就被蔣介石在內戰中花得精光。孔祥熙沒有一聲埋怨,一咬牙,又從銀行借來4000萬,“不敷之處,再想辦法。”他聳聳肩膀,對蔣介石故作輕鬆狀。

“庸之做事精明,做人老實,足慰我心,財政部長是換對了人了。”蔣介石不止一次對左右言。

聽到蔣介石的誇獎,孔祥熙受寵若驚,“哪裏,哪裏,委員長用我,我才有本事,哪天不用我,我哪天就一文不值。”

這話說得也太肉麻了,讓宋子文聽了都臉紅,因此在一次酒宴上乘著孔祥熙姍姍來遲,借機發作。

“又去哪兒跑腿了,害得大家久候。”

孔祥熙欠著身:“對不起,罰兄弟三杯,剛才蔣先生急著催一筆款子,我找銀行界商量了半天,才算湊齊。”說罷,麵露得意之色。

張群瞅了一眼宋子文,不冷不熱地煽了一句:“庸之兄不愧人稱‘財神爺’,弄錢最有辦法了,所以蔣先生倚為國之棟梁。”由於半道上殺出程咬金,張群眼熱好久的財政部長一職被孔祥熙劈手搶去,因此心中很不受用,所以背後經常對孔祥熙使些陰招。

宋子文果然被張群撩撥起火氣。國舅爺威風慣了,說話也沒有什麼忌諱,“你好歹也是個國家大員、黨國要人,又是我的親戚,怎麼像個家奴被人使喚?當初認識你時,你不是也很有鋒芒,很有棱角的嗎?”

宋子文說這話未免太損人,太直露了。隻見孔祥熙臉上是紅一陣,白一陣。

【點評】財政部長是一要職,又是一肥缺。走馬換將轉來轉去還是在自家門裏轉。這是一個傳統,孔祥熙的就任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是整個家族的利益,俗話說肥水不流他人田。孔夫人隻起了一個媒介作用,不是很重要。她對丈夫的那句話倒是一語道破了天機:“你要用心做事,蔣家的利益就是宋家的利益,也是孔家的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張群不應有冤屈,這杯羹還輪不到他。

孔與宋都是蔣的錢袋子,“捂熱”與否,那是遲早的事。因此,孔祥熙不惜飲鳩止渴,寧可打掉牙齒往肚裏吞。官場上,自古道“伴君如伴虎”,宋子文因“少不更事”,以致丟掉了“紅頂”帽子,孔祥熙卻“乖順”地“遵照夫人的教導”,及至說出了在宋子文等人看來也太肉麻的話,遭到宋子文的挖苦時,孔祥熙並不反駁,心裏隻是感到“隱隱作痛”而已。足見孔的“隱忍”,是一種知本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