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018 霸王發威183剛猛如雷陰如風(1 / 3)

“什麼!?玄德……劉備他竟然棄師不顧,直投董卓?”

聽了項羽的小報告,公孫瓚不由得滿懷震動,他雖然聽說了盧植因為得罪黃門左豐而被誣陷的事情,但是後來因為皇甫嵩和朱儁的聯名設保,盧植的冤情已經水落石出、官複原職,也因此,公孫瓚並沒有怎麼在意;至於盧植,雖然不忿於劉備當時表現出來的讓人齒寒的行徑,但是這畢竟是自家醜聞,他也不好意思滿天下的叫嚷,所以時到今日,公孫瓚也不知道有這麼回事。

“想來老大人也是不想家醜外揚,所以一直沒有對外說起過這件事情,不過老大人如今健在,將軍若是不信,大可修書一封,快則一月、慢則三月,必有回音!再說短短兩年不見,劉大人就平步青雲似得成為了蕩寇將軍,外封關內侯,如果沒有董大人和十常侍的蔭護,您覺得可能嗎?冒昧地說一句:您覺得單單以盧大人的能力,可能讓他這麼風生水起、官運亨通嗎?”

“那麼方才玄德說你欺騙朱儁朱大人之事,又是為何?”

項羽的說辭雖然在情在理,公孫瓚卻到底有些懷疑,隻是項羽,既然已經打算竭劉備的老底,自然是早有連環計。

“當日劉大人隨董大人遠去之後,因為害怕盧老大人掛心,克己曾經去拜望過盧老大人,承蒙老大人關照,這才將我推薦到朱儁朱大人手下聽差,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可能讓朱大人誤會我是盧老大人的門人吧,所以劉大人方才……唉!這些陳年舊賬,本來克己也不想在抖摟出來,畢竟也沒什麼意思,可是事到如今,考慮到劉大人的出現可能會妨礙到將軍您對烏桓的行動,克己不得不事先置喙一二!”

“……,劉備會壞我的好事?怎麼說?”

“劉大人本人或許不想那麼做,但是大人您別忘了:劉大人背後的靠山,可是董卓董大人!聽說那董大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權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充分利用了西北的蠻族——羌人!當時羌人的地方豪帥們經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去拜望董卓,董卓也和他們稱兄道弟。他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遊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廣泛結交豪俠義士。就是這個基礎,董卓一步步地從羽林郎到軍司馬、郎中乃至是並州刺史、河東刺史!”

“克己的意思是:董卓又想故技重施,先籠絡烏桓,再拿烏桓立軍功,平步青雲?”

“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董大人或許不知道這件事情,但是某個人見到董大人的發跡史之後,不自覺地想效仿呢!”

“……,那麼以克己你所見:他,會怎麼做?”

公孫瓚自然知道項羽所指的“某個人”是在隱射劉備,卻也順著項羽的口吻,以“他”代稱,顯然經過項羽的一番真真假假的離間,公孫瓚也已經對劉備起了戒心——畢竟盧植和朱儁都還活著,隻要公孫瓚修書一封就能明確真偽,項羽絕對不敢在這件事情上造謠生事,而如果劉備在那種盧植被囚的情況下真得無恥到可以棄師而走的地步的話,又怎麼不可能背叛公孫瓚這個同門師兄呢?

更何況,對於董卓的發跡,公孫瓚也時有耳聞,既然西北羌人能夠造就董卓,東北烏桓怎麼就不能造就劉備?

項羽的分析,半真半假卻又合情合理,絲絲入扣啊!

“那人雖然無恥,卻絕不是個蠢貨!我怕我那招‘瞞天過海’之計瞞得過劉虞小兒,卻瞞不過他啊!現如今看他和劉虞二人在會議室裏久久也不出來,最壞的情況,就是他正在力勸劉虞不要對烏桓開戰呢!”項羽說這話時,他和公孫瓚兩人已經走到了劉虞軍營的大門口,聽了這話,公孫瓚轉身便要衝回去,卻被項羽一把拉住:“將軍!您這是幹什麼?”

“我去……我去問問那劉備小兒,當日為何棄師不顧?”

“將軍,您這麼一問固然會讓那劉備難堪,豈非也讓克己難以做人嗎?再說棄盧老大人不顧之事,畢竟隻是個人小節有虧,而對陣烏桓異族之事卻是家國大業,就算您當麵竭了劉備的短處,也不可能讓劉備讚成您的意見啊,反而會讓他惱羞成怒之下,公然和劉虞站在一起,到時候他們兩人一個鼻孔出氣,將軍,就算您在有心斬除烏桓,也無力回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