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聯合項羽、朱儁以三麵圍城之計攻陷宛城之後,孫堅因為朱儁的保舉而被授予了別部司馬的職務,仔細算起來,卻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這五年以來,相比起項羽的一味蟄伏不動,孫堅卻一直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因其戰功顯赫,東漢朝廷先後晉封孫堅為長沙太守,外加“烏程侯”。此番董卓專權、禍亂朝綱,孫堅聯合袁術參加了諸侯聯軍,征討董卓,在十八路諸侯裏,他算是表現得最為積極的一股勢力,隻因為孫堅一心隻想匡扶天下!
其實在離開江東之前,孫堅的弟弟孫靜就曾經好言相勸,說“大哥您領長沙太守,雄踞江東;董卓他在洛陽專權,肆虐西北,天各一方的,您又何必去趕這趟子渾水呢?就趁著諸侯和董卓大亂的時候,我們哥倆兒大力發展江東,豈非千載難逢的……”,隻是孫靜這話還沒說完,孫策就朝著自己的父親請命:“父親大人既然去意已決,還請讓孩兒跟隨!”
眼看著滿臉猶豫不決的弟弟和一臉剛毅決絕的長子,孫堅朝著孫靜搖了搖頭,又朝著孫策點了點頭,父子倆一同踏上了北上討伐董卓的遠征!
這也就是孫策隨父出征的原因,再說項羽此時見到年僅十五歲的孫策之後,由衷地讚歎於小小年紀的後者所展現出來的風采和氣度,聽說孫策是孫堅的兒子,項羽既感到有些意外卻又感到合情合理:意外的是,麵前風姿卓越的的少年竟然是故人之子;合理的是,也隻有像孫堅那種蓋世英豪,才有可能養育出這種雖然還不及弱冠卻已經敢正麵和自己對峙的麒麟子啊!
唉!
項羽雖然早就知道當年的戰友孫堅已經是長沙太守外加烏程侯,而他自己卻還是公孫瓚部下的一個“無名小卒”,但是項羽也沒感到太多的感慨,畢竟這些年來他一直克製著自己去遵循張良遺留下來的五策,如果他西楚霸王有心,別說是一個公孫瓚了,就算是十個公孫瓚也早被他做掉了!隻是如今看到孫堅竟然有這麼一個猶勝其父的兒子,項羽卻由衷地一陣感慨:如果自己有兒子的話,也應該有這麼大了吧!
隻是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比起這小子來,孰優孰劣呢?
“誒!我說你,唉聲歎氣的,莫不是對我孫家有所成見?”報出自己的姓名之後,孫策本來已經打算轉身離去,畢竟他也沒工夫去核實項羽的身份,隻是他還沒轉身,自顧自得感慨中的項羽卻不自覺地輕歎一聲。孫策聽到這聲輕歎就濃眉一皺,逼視著項羽雙目的同時,孫策大聲喝問:“莫非你小子也是因為家父是武將出身,所以看不起他嗎?哼!今天你要是不把話給我說清楚,休怪我孫伯符要你好看!”
要我好看嗎?嗬嗬……還真是初生牛犢不畏虎啊!
少年孫策雖然武勇,卻到底因為年紀的關係不可能是項羽的對手,項羽也不會怕這少年,隻是萬一和孫策打鬥起來而招引過來其他有心人的話,事情可就有些麻煩了。
“文台有沒有跟你說起過:大概是五年前吧,他名震天下的那一戰?”
“……,宛城之戰?”
“不錯!宛城之戰!當時,黃巾之亂已經接近尾聲,但是黃巾賊的最後餘黨卻還齊結在宛城,因為朝廷拒不受降,他們堅守宛城,一時間,即便是朱儁朱大人的大軍也攻不下宛城!”項羽才說到這裏,孫策就如數家珍得接過話茬:“當時適逢家父率眾趕到宛城,於是和朱大人商定下了同時間齊攻宛城南、西、北三門的戰術,由朱大人率主力攻打西門、家父主攻南門,攻打北門的則是……”
“是我!我是說,負責攻打宛城北門的是我的結義大哥項鼎項克己,我關羽關雲長則是項鼎項克己的義弟!”呼……差點就露餡了!眼見孫策還是半信半疑得瞪著自己,項羽連忙半真半假得繼續說道:“當初適逢其會,也因此,五年之前我就曾經見識過令尊大人的風采,‘江東猛虎孫文台’,名不虛傳!所以方才聽你自報家門,我不免有些感觸: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搖落,淒傖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什麼柳啊江啊的,有必要這麼感慨嗎?”孫策雖然武勇,平日裏卻最討厭這些詩詞歌賦,一聽到項羽的感慨,又見項羽言辭間確實沒有侮辱自己的父親和家門的意思,他也不管對方到底是項羽還是關羽,掃了項羽一眼便又要離去。隻是這一回,項羽卻伸手拉住了這小子,“喂!我說你小子,我和你老爸好歹也算是一起上過戰場的患難兄弟,怎麼說你也得叫我一聲‘叔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