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堅從建章殿的枯井裏打撈出了傳國玉璽,懷著私心,他便想盡快趕回長沙,將那傳國玉璽據為己有。
偏偏好事多磨,就在昨晚打撈玉璽的眾人之中,卻有一個小卒是此次同盟軍盟主袁紹的同鄉。孫堅平時帶兵南征北戰,那小卒早就收夠了顛沛流離之苦和隨時可能沒命的生活,如今看到袁紹名下的將士個個膘肥體胖、裝備精良,小卒倒也有些算盤:他雖然不知道錦囊裏的東西是傳國玉璽,卻也猜到了那很可能是一件寶貝,當下便想利用這個消息來袁紹這裏換個一官半職。
再說袁紹聽到那小卒的告密,再一聯係到“五色豪光”和錦囊的尺寸,他立馬便猜到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
聽說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卻想私吞,袁紹本就怒火中燒;再一聽說孫堅打算即刻趕回長沙,袁紹當時便想找上孫堅、討要玉璽,卻被他帳下的一個謀士阻攔下來。
“明公莫急!”阻攔下袁紹的,乃是在袁紹名下擔任別駕一職的田豐田元皓,此人本來在東漢朝廷擔任“侍禦史”一職,後來因為看不慣張讓等十常侍禍國殃民,便罷官歸家,前些時候袁紹出兵討伐董卓,仰慕田豐名聲而請他出山。一見勸阻自己的人是田豐,袁紹也不由得緩下火氣,緊接著,田豐就好生說道:“明公莫要忘了:現如今您可是同盟軍的盟主,就因為一個無名小卒一些捕風捉影的線索就去興師問罪,未免太草率了吧?”
“這……可是萬一……”
“不管孫長沙他有沒有得到傳國玉璽,在他走之前,勢必要來和身為盟主的您請辭才對。孫堅既然這麼急著連夜準備,想來明天就會來告辭,屆時,明公大可趁機因勢利導,或旁敲側擊、或開門見山,隻要孫堅顯露出任何破綻,明公到時再作定奪,豈非不遲?”田豐這番話合情合理,袁紹聞言微微頷首,而後輕笑著說道:“元皓所言甚是!既如此,我便看在元皓的麵子上,給那孫文台一個坦白的機會!”
次日,果然如田豐所言,孫堅一大早就來請辭。
袁紹早有準備,而且也已經事先將其他諸如袁術、公孫瓚等人請到了中軍帳裏,孫堅一提出要回長沙,袁紹當然不同意,而且信誓旦旦的說著些“如今董卓未除、天下未定,江東猛虎怎能擅自退出同盟”之類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怎奈孫堅既得了玉璽又下定決心要隱匿玉璽,去意已決,最後竟是提出攻陷虎牢關時受了內傷,不得不回去療養的借口。
“文台的傷病恐怕不在身上,而在心裏吧?突然裝下‘傳國玉璽’那麼大一塊玉石,當然會不舒服了!不是嗎?”
“此話怎講?”袁紹情急之下,不免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孫堅雖然心頭劇震,表麵上卻還是鎮定自若。一聽孫堅氣定神閑得反問聲,袁紹不由也是驚疑參半,嘴上卻義正詞嚴得侃侃而談:“現如今我們十八路諸侯興兵討伐董卓,是為國除害的大事情。傳國玉璽乃朝廷之寶,文台既然已經獲得,理當當眾交出來給我這個盟主暫時保管,等到消滅董卓,再還給朝廷。如今你隱匿不現,意欲何為?”
“哼!本初兄開口閉口就說玉璽在孫某人手上,我哪裏有什麼玉璽啊?”
“建章殿井中之物,又是什麼東西?”
“我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孫堅!我勸你還是快點把玉璽拿出來,大家同盟一場,隻要你拿出玉璽,我即刻放你回長沙;但如果你不拿出玉璽,哼,今天你休想走出這個中軍帳!”袁紹這番話讓孫堅從之前的莫名心驚中漸漸得回過味來,也意識到一定是昨晚有人想袁紹通風報信了,當下猛一咬牙,孫堅舉起右手指天發誓:“我孫堅孫文台,如果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卻不拿出來,反而私自藏匿,來日必不得善終,死於亂箭之下!如何!?”
一言既出,四座皆驚,要知道當時世風純樸,對於發毒誓這種可有可無的事情還是相當看重的,尤其是像孫堅這種有頭有臉的人,如果發誓之後被人發現他確實藏匿了玉璽,就算不死在亂箭之下,也會被人指著脊梁骨大罵沒有信義。
隻是孫堅卻沒想到:今天他這個毒誓竟然真得一語成讖,不久的將來,一代猛將孫文台竟然真得死在弓箭下!
當然那是後話,表過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