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花卉栽培與管理的基礎知識(3 / 3)

基肥

基肥也叫底肥。是播種或栽植前施在土壤中,以提高土壤肥力,全麵供給植物生長季所需的肥料。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主要為廐肥、堆肥、骨粉、蹄片、麻醬渣、河泥、糞幹及餅肥,還可配以化肥、過憐酸鈣等。

追肥

追肥是補充基肥的不足,滿足花卉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特殊要求。追肥常用腐熟的糞尿或餅肥加水配置成稀薄液進行澆灌,亦可施用尿素、過磷酸鈣等化學肥料,但濃度要小,一般不超過1%~3%。施追肥的原則是薄肥勤施。肥量應隨不同花卉品種、植株大小及土壤的濕度等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糞尿要稀釋5~10倍;餅肥稀釋1000毫升以上。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發酵以後才能施用。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是將肥料溶液噴在葉子上被葉子直接吸收,以及時補充植物所缺的營養。在植物生長旺季或缺少某種元素時用此法。根外追肥見效快。噴施時間以清晨及傍晚或陰天噴於葉背,效果更好。常用肥料有尿素、過磷酸鈣及硫酸亞鐵等,濃度要嚴格控製在01%~05%範圍內,需用噴壺噴施。

家庭養花,不要把雞蛋、雞鴨魚的內髒、肉皮、生馬糞等直接埋人盆土中,因為上述腐敗食物未經發酵即埋人盆內,施後遇水分進行發酵產生高溫和有害氣體,會傷害花卉根係,加上有害微生物的活動,造成土壤缺氧,致使花卉死亡。同時未腐熟肥料在發酵時會產生一種臭味,招來螞蟻類產卵,蛆蟲也能咬傷根係,危害花卉生長。所以養花一定要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才能保證花丼生育良好。

四、整型與修剪

整型是整理花卉全株的外形和骨架,美化造型;修剪是對植株局部或某一器官的具體剪理措施;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調節生長和發育。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肩心

摘除枝梢頂芽,稱為摘心。摘心的目的是促使植株腋芽萌發,形成叢生狀,開花繁多,並能抑製枝條生長,促使植株矮化,延長花期。草本花丼一般可摘心1~3次,有的需要7~8次。

除芽、剝蕾

除芽的目的在於除去過多的腋芽,限製枝條增加和過多的花蕾發生,使留下的花朵充實而美麗。剝蕾通常是摘除側蕾,保留頂蕾或除去過早發生的花蕾。

去萌蘖

有些花卉根部生長力很強,常常從根部萌生出過多枝條,稱萌蘖。這些枝條一般不開花,而且生長極快,往往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需及時去除。

五、澆水

盆栽花卉澆花用水以清水為佳。一般以河水最為適宜,其次為塘水或湖水,也可用雨水或雪水。用自來水最好貯曬1~2天後再用。

夏季澆水要防止水溫過低,而且不宜在上午溫度過高時澆水,以防土溫驟降傷害根係,所以多在早晚進行。冬季應在中午前後澆水。幼苗期要少澆水,隨著花卉的旺盛生長,至開花前要多一些,開花期間保持濕潤,結實期又要減少澆水,如果葉上有茸毛的植物,則不宜對著葉上淋水,以免發生斑點。

六、病蟲害防治

家庭養花,由於通風、濕度、溫度等原因,常常造成花卉病蟲害的發生。常見花卉病蟲害一般分為蟲害、病害兩種。發生蟲害,如果不嚴重或蟲口密度較小,一般采用人工捉除的方法;如果嚴重或蟲口密度較大,則需噴藥治理。噴藥時,藥液要均勻,並嚴格控製濃度,以免發生藥害。噴藥後,不可將花卉放在陽光下曝曬,以防藥液灼傷葉片。發生病害,應及時除去病株、病枝和病葉,及時銷毀,以防傳染,並進行噴藥治理。一般發生病害,靠一次噴藥是不行的,要連續噴殺3~4次,間隔10~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