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奈瑟認為,一個人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的過程,在有意識地控製、轉換和建構觀念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累積,形成一種構造。
簡單地說,認知是這樣對行為進行影響的。由某刺激對象經過某些特殊的回憶,而回憶起目的對象,然後在某種目的的支配下,刺激特殊回憶的過程,進而興奮中樞神經,使目的實現。特殊回憶一般是普通的回憶、推理等,而刺激對象一般為與某種刺激有關的事物。
舉個簡單的事例:
一個走上工作崗位的高材生,到網上去發泄心中的情緒,他覺得社會上的女士都太拜金,自己曾經追女孩子的方法根本起不到用途,寫的情書意中人不願意接收,寫的情詩意中人說很肉麻,疊的千紙鶴被意中人嘲笑,尤其談到房子車子的問題時,最感頭疼。過去上學時,寫情書、寫情詩、疊千紙鶴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可是自從走上了社會,這一套卻不管用了。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承襲過去在學校時期的求愛方法,即使非常大膽地使用,可能也難以獲得女士的芳心。認知結構在求愛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求愛中更是必不可少的。
具體的環境、具體的人,應該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這才能廣泛遷移係統構架。情書、情詩、千紙鶴在學生時代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走上社會,當認知結構又上了一個層次,使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出現挫折,這種觀念挫折可能會造成自信心的喪失,甚至造成對對方、社會價值的失望。
進入社會後,應該改變校園時的模式,用一種符合社會的模式進行,才能做到針對性。
要做到在認知中將情緒、情感帶入心理結構,首先需要認知。
以雷蒙德著作中的事例為說明對象。首先,要想象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那些人或者事讓你心理弱小。比如事例中的人,小時候被同伴搶走了玩具,同時被同伴嘲笑,心理產生了嚴重的震懾,發生了扭曲。“被別人搶走玩具,被別人嘲笑”這種認知在心理不斷發酵,直到他有能力去洗刷當初受得屈辱的時候,他需要搶走別人的“玩具”,嘲笑別人來補償。要克服這種心理弱小的症狀,需要仔細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而且思考一下你為什麼會被震懾。
看到這裏,你或許已經明白,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了。然而,繼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認知呢?這是社會的價值排序導致你這樣思考,而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屈服於這樣的社會價值排序而已。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你心理弱小是由你所屈服的這個社會價值排序導致的。
當你搶走了別人的玩具,嘲笑別人,別人如果也屈服這種社會價值排序,會有其他人再被搶走玩具。人作為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本身就邏輯地設定了人的價值是會相互傳遞的。而你居然用這種沒有任何理性支持的社會價值排序來懲罰自己,是不是很可笑?
再次,轉到讓你心理弱小的環境中,在微笑中“麵對”讓你心理弱小的人,麵對讓你心理弱小的社會價值排序。你已經知道這一切都是那個讓你曾經屈服的社會價值排序設定的。那麼,你就要洞悉和感覺到這一點:那些讓你自卑的東西,都是一種社會價值排序,一種道具而已。你需要做的就是蔑視它。
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思考自己在看透這種社會價值排序之後,應該繼續做些什麼去強大自己的心理,忘記曾經讓你心理弱小的事情,將自己帶回當初的情景,讓你的心理與當初的認知一致,這樣你的內心衝突就消失了,而內心衝突消失了,你的症狀也就消失了。
靜坐常思的人遇事冷靜
有一種強大心理的方法,是靜坐常思,用多思考的方式去強大心理。
現實中,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在內心世界引起消極的情緒時,為了消除內心的痛苦,我們需要尋找理由去安慰自己。這種理由可以是主觀的,可以是客觀的。同時追問自己,不找理由的後果是什麼?當出現合理化、理智化的理由之後,你內心的消極情緒就會被排出來,而不會讓你心理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