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後要開始曆練說話能力
會說話代表一種實力
會說話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是影響一個人事業成功、人際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種可隨身攜帶的永不過時的基本能力。說話離不開知覺、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基本形式。一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直接決定了其口才的高低、風格,甚至是社會價值。
清朝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葉燮曾提出,“才、膽、識、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這裏的“才”,其一就是“口才”;這裏的“膽”,更是在強調人在社會交往中敢於說話、在大庭廣眾前敢於演講的“膽”。
進入21世紀,人們對口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沒有良好的口才,已成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從一個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口才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命運裏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會改變你的命運。我們拿麵試來說,現在國內外大小公司,已把麵試作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徑,其中有許多行業尤其看重口試。在這種情況下,“口才”這門課程在許多高校已經屬於必修課,即使設為選修課,選修的人也很多。因為,現在高校一般不包畢業分配,絕大多數學生根據人才市場需要來尋找職業,在最後一學年,也就是說在學業尚未完成、畢業論文尚未啟動或剛啟動的時候,他們已首先通過口才叩擊著職業生涯的大門,學生們越來越意識到口才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並熱衷於口才修煉和培養,口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躍成為當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門學問,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種形式或分支——演講學,則是一門更古老的學問。在中世紀前的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等具有悠久曆史文明的古國,演講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演講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會已廣泛盛行。
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獻彙編《尚書》裏麵就記載了盤庚“動員民眾遷都”的演說。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記載的演說,也是世界演講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說稿。此演說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為遷都前的演說,上篇、下篇為遷都後的演說。其中以中篇最為精彩,它無論在構思立意、遣詞造句上,還是在邏輯思維的演繹、歸納和情感的發揮上,都相當成熟,真切感人。《尚書》中還有《甘誓》、《湯誓》、《牧誓》等好幾篇演講詞。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這個地方的戰前動員,文字雖簡短,卻義正詞嚴、氣勢恢宏。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大變動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及其內部的階級鬥爭和政治鬥爭錯綜複雜,加上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促使了“士”這種階層的出現,再加上王權發生動搖,人們對“天”產生了懷疑,私學悄然興起,促進了各種學術思想的發展,而其傳播無一不是通過學者的辯論和對學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孫龍等,都紛紛表述了自己對治理天下的政治見解和思想,對社會大眾進行遊說,形成了“百家爭鳴”、遊說風氣極盛的時代。這也是我國古代演講學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你的世界是“說話”建造的
事業的成功和失敗,往往決定於某一次談話,這話絕不是過分誇張的,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指出:“擁有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他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有這樣兩段話:“我在約束我自己的時候,曾有一張美德檢查表,當初那表上隻列著12種美德,後來,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我有些驕傲,這種驕傲,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我相信這樣足以影響我的前途,然後我在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我決心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觸犯別人感情的話,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像‘當然’、‘一定’、‘不屑說’……而以‘也許’、‘我想’、‘仿佛’……來代替。”“說話和事業的進步有很大關係,你如出言不慎,你如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動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一項事業的成敗,常會由一次談話決定。無數成功者的事實證明,敢於當眾講話,善於說話是成功事業的催化劑,它直接關係事業的成敗。
1983年元旦,英國女王為多年給首相撒切爾夫人擔任顧問的戈登·裏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績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爾夫人的演說能力和應答記者提問的能力;為撒切爾夫人撰寫了深得人心的演講稿……一句話,為英國塑造了一位嶄新的“風姿綽約、雍容而不過度華貴、談吐優雅和待人親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
在西方國家,當前無不把會說話作為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個公司、企業招聘各類人才,都要進行口試。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進行麵試時,專門就說話能力規定了若幹不予錄用的條文。其中有:
應聘者聲若蚊子者,不予錄用;
說話沒有抑揚頓挫者,不予錄用;
交談時,不得要領者,不予錄用;
交談時,不能幹脆利落地回答問題者,不予錄用;
說話無生氣者,不予錄用;
說話顛三倒四、不知所雲者,不予錄用……
日本大公司的這些規定也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說話與事業的關係至為密切,它是勝任本職工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知識就是財富,口才就是資本。能說會道,才能正確地領悟上級的意圖並恰當地表達出來,一個唯唯諾諾、語無倫次的人定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通過講話讓領導、同事、群眾更深層次地了解你,才能讓大家信任你,才有機會被提拔到更高的職位,勝任更重要的任務,才有施展才華、事業成功的機會。用好這種催化劑,事業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
語言是人類力量的統帥
馬雅可夫斯基曾說:“語言是人類力量的統帥。”意即精湛的口語表達藝術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偉力。
約公元前14世紀,商朝明君盤庚用生動質樸、雄辯有力的語言,說服了難離故土的民眾,實現了遷都的主張;周恩來、陳毅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外交中善於辭令,口才出眾,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國際金融家薩克斯說服美國總統羅斯福盡快研製生產原子彈,從而為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商務談判時中肯有力的言辭會迫使對方作出讓步,或取得共識,以利於達成協議;慷慨陳詞,促成外引內聯,就會振興一方經濟。所有這些,都說明通過充分發揮口語表達技巧的口才藝術,能夠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一個人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必須具有能夠應付一切的口才。要使別人瞧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絕不可露出乞憐的樣子。你可以謙遜,但絕不可諂媚。你不可單是唯唯諾諾,使人覺得你的語言沒有動人之處。你發表意見時不可肆意批評別人;更不可向對方說你的計劃一定成功,如果雇傭你,必可使業務發展等語——這隻能讓對方心裏稱許,不應由自己說出。自誇必連帶著固執,這種態度隻會使人厭惡。去訪問一個人,把目的簡單地說出之後,你就應該告辭。即使環境許可你逗留一些時間,你也應該立刻把話題轉到別處。
求職應聘,最重要的是表現自己的資格和能力,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是不宜的,隻能虛騙一時。如果應聘令你膽戰心驚,那麼這也許是你深深地明白自己肚子裏究竟有幾滴墨水的緣故。這時談話的範圍要守在一定的界限內,不要談辦公室的陳設,不要談對方的一身裝束,而且要有一定的時間觀念,你必須把你的資格和能力濃縮表達,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將其交代清楚,所以這時就是檢驗你所受訓練、教育及能力如何的關鍵時刻。
在工作上,要能勝任並心情愉快,不要擺一副冷麵孔,盡量減少情緒上的困擾及不切實際的空想。你可以和同事談談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談談工作上的經驗,要誠心誠意,不存任何成見。在一塊兒工作的人,必須彼此尊重、關心,互道平安,態度溫和,坦誠相待,心中有話,就要直言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