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隋文帝很重視人才的選拔。他即位不久,就廢除了按門第高低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製,開始實行科舉製選拔人才,使一般下層人才都有入仕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他的知人善任、重視人才分不開。如宰相高熲,當朝輔政近20年,對隋的強盛起了很大作用。楊堅代周,高熲是高參;尉遲迥武裝反抗,高熲自告奮勇率軍平叛。至於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於高熲,因而楊堅視之為最得力的助手,非常信任他。他常把高熲比作鏡子,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又把自己的孫女嫁給高熲的兒子,而高熲也以兢兢業業、日夜操勞來報答隋文帝,並推薦了蘇威、賀若弼、韓擒虎等一代名臣名將輔佐文帝。
此外,楊堅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這是自秦以來度量衡的一次大改革,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統一。
隋文帝還注重節儉治國,反對奢侈,並注意隨時教育太子楊勇要節儉。一次,他看到楊勇穿的鎧甲花紋華麗,就教育他說,奢侈腐化不會使政治長治久安,注意節約方能順民心、承帝業。這說明隋文帝對節儉治國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
明顯的過失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係列有效的改革,北撫突厥,南滅陳朝,完成國家統一,舒緩民力,發展生產,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楊堅又有不少缺點:天性多疑,喜怒無常,不重視學術,迷信崇佛等。因此他往往受到後世批評,也為隋的早亡埋下了伏筆。
楊堅非常迷信,崇信佛道、符瑞、陰陽五行及各種鬼怪。在他初任丞相時,就下令對原來的和尚、道士進行挑選,讓其各操舊業。稱帝後,便下令聽任天下百姓出家當和尚、道士,在全國範圍內按人口征錢,在各地營造佛寺,塑佛像,繕寫佛經等。應該說,隋唐佛教的興盛與楊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楊堅有些怕皇後,聽信皇後獨孤氏的話。楊堅上朝,獨孤氏也同車相隨,跟到宮門外,然後派宦官跟著楊堅上朝,若發現楊堅有處理不當之處,獨孤氏就談自己的意見讓太監轉達,楊堅就要馬上改正,所以宮中將他們二人稱為“二聖”。
太子楊勇,奢侈好色,失去了父母的寵愛。善於察言觀色的楊廣便謀劃取而代之,百般討好獨孤氏。楊廣本也是好色之徒,一次父母來看他,他讓美貌的姬妾藏起來,隻留下老醜的,又把家裏的珍寶收藏起來,吃的是粗茶淡飯,隋文帝和獨孤氏便認為他生活儉樸,更加器重他了。楊廣又讓其謀臣楊素在獨孤氏麵前說楊勇無才,而楊廣像文帝,節儉不好女色。獨孤氏便慫恿楊堅另立太子。隋文帝聽信了楊素與獨孤氏的話,最終立楊廣為太子,從而埋下了隋朝二代而亡的禍根。
為親生兒子所殺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在仁壽宮病重,這時他想到國家還沒治理得很好,好在太子楊廣仁孝節儉,很有誌向。但楊廣這時正為帝位加緊活動,寫信給楊素征求處理楊堅死後工作的意見。然而楊素的回信卻被誤送到楊堅手中。楊堅看信後大怒。這時他的寵妃宣華夫人又披頭散發衝進來,說太子楊廣對她無禮,更令楊堅惱怒異常,後悔更換太子,便讓人趕快召楊勇來。楊廣得知此事後,派親信把侍候楊堅的人全部趕出去。給楊堅喝下毒酒,就在這一天,楊堅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害死,終年64歲。
隋文帝在建隋,實現全國統一,采取一係列措施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等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北撫突厥,為民族和睦、邊境安寧做出了貢獻;在農業、官製、軍事等方麵的改革又為後世所沿用,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他注重節儉,重視用人,注重選拔良吏,反對貪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吏治的清明,有利於他的統治,有益於百姓。但他不喜讀詩書,廢除學校,也是統治措施的失敗之處。聽信婦言、廢掉太子、埋下了隋朝早亡的禍根。綜合的說,隋文帝功大於過,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封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