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一個四四方方、冷冰冰的金融箱子,當它被發明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想到它會徹底改變世界的經濟格局。
集裝箱最大的作用就是加速了貨物流轉速度,減少了人工。在集裝箱未大量使用前,貨物的裝卸及運輸都非常麻煩。一艘5000噸級散貨船要數百工人花費5~7天才能裝卸完畢,其間還很難避免貨物破損、失竊的情況。
快速的貨物流轉和更少的人工最後都會轉化為低廉的成本,集裝箱運輸成本僅為以前散裝貨輪的3%左右。這好比從北京到紐約的機票由1萬元一下大降到30元,你說洲際旅行會不會成為家常便飯,普通人都可以隨便享受?
企業的生產運營最看重成本,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才可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在集裝箱運輸興起以前,全世界的製造商大多聚集在美國五大湖區與大西洋兩岸,商品的生產地和銷售地不能相隔太遠。
集裝箱的興起帶動跨越大洋的貨物運輸出現超常規的增長。數以萬計的製造業企業,紛紛將工廠搬遷至成本低廉的地區。紐約、利物浦等城市數以百萬計的碼頭工人及其與港口相關聯的製造業、運輸業、服務業員工失業,當地經濟迅速衰敗。
隨著歐美生產企業陸續外遷,新加坡、中國香港、高雄、釜山、西雅圖等港口城市,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趁勢興起,“亞洲四小龍”成為世界經濟中最耀眼的明星,巨大的經濟成就帶動了房地產、金融的發展。
至2008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經突破了5億標準箱,達到曆史最高值。一個小小的集裝箱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的產業大轉移,使全球產業分工體係逐步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成為現實。
而中國經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集裝箱的出現。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製造的產品銷售至全球各地。從電視、冰箱、手機、電腦,到襪子、汽車、飛機零部件,都要靠集裝箱船進行運輸。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從1978年的18萬標準箱,增加到2009年的13億標準箱,增長7222倍!連續七年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總箱量的1/4。世界20大集裝箱港口,中國占了8個。可以說,正是集裝箱運輸,成就了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的奇跡。穿梭在海上的集裝箱輪船,成了見證全球貿易變遷的晴雨表。
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言,不同運輸方式的出現與變革,帶動了中國經濟格局的大變遷。
在眾多運輸方式中,水運的成本無疑是最便宜的,人員及物資的往來最為便捷。這也造成中國主要城市都集中在大江大河兩岸,和水不沾邊的城市很難獲得什麼發展的機會。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區域分別和長江、珠江及渤海灣相關,內部形成了集群效應。
在世界第三次產業轉移中,中國沿海省份也抓住了先機,和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一樣,都是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大量的加工製造業迅速完成了早期的積累,最終一步步向高端發展。眼看著沿海省市大口吃肉,內陸省份最多隻能喝一些湯。資本永遠是偏心的,離核心城市稍遠一些,運輸成本就直線上升。
運輸方式顯然不僅水運一種,我們還會經常碰到公路、鐵路及航空運輸等。這些運輸方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同樣是無可替代的。如果我們討論的不是兩個城市或幾個城市的運輸,而是著眼於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就會發現公路、鐵路及航空等對於製造業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加快了高速公路的建設。中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迅速增加,把一個省內各縣市連接起來,通過高速公路的連接,基本上可以在一天內往返。而以前進省城必須提前一天,需要坐夜班車。可以說,高速公路是1997年金融危機後中國10多年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