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隨著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理論逐漸被引入中國,並引發了中國學者研究的熱潮。然而,目前國內對伯明翰學派受眾理論的研究基本停留在零散翻譯和簡單介紹層麵,還沒有出現係統研究的專著,也缺少對該理論進行跨語境的比較研究和應用研究,因此,選取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作為研究對象,顯示了作者敏銳的問題意識,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本書從文化研究和傳播研究的結合入手,選取“受眾研究”的視角,對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作了綜合闡發,並以此為基點,對受眾理論的知識脈絡、方法論特征、經典案例和核心概念作了比較清晰的闡述。這些論述顯示出作者較為紮實和全麵的理論功底,並能夠清晰把握文化研究的思想特征,在論述中,特別給予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研究的方法論價值作了準確的論述,從而矯正了科學實證主義和管理學派對於受眾研究方法論的話語霸權,這是很有見地和啟發性的。

作者將不同時期的不同理論取向的著述歸結為四個方麵:即被動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傾向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多樣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和抵抗性解讀的受眾研究,並分別展開論述,重點梳理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在各個時期的發展變化,挖掘該理論生成的社會語境和思想語境,探究該理論生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對該理論與其他相關受眾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揭示該理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及其在受眾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彰顯本研究的意義。由此可見,作者具備了清晰的理論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不同思潮的理論進行了整合,特別是將傳播學的效果研究理論也納入其背景視野,並且讀來不隔,頗顯功力。此外,作者關於威廉斯、霍爾、菲斯克諸人的理論建樹的闡述,有相當的係統性和一定的理論深度,選取莫利和霍布森的案例分析典範,也是有見地的。這樣詳盡而有獨特角度的關於文化研究學派的總結,目前在國內學術界是有價值的。

伯明翰學派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50多年的曆史,在回顧這段曆史的過程中,需要將其紛繁複雜的理論進行縱向梳理和橫向比較,因此作者采用了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在複雜的理論網狀結構中揭示伯明翰學派和其他學派受眾理論的異同,彰顯了伯明翰學派受眾理論的價值。同時,作者采用文本分析、個案研究的方法,借鑒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探究了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著作的結構和內涵,綜合考察了社會各因素對理論的生成和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這一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受眾研究較有借鑒意義。如此嫻熟、靈活的研究方法的應用,不僅保證了內容表述的生動性和係統性,而且顯示了作者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嚴謹的學術作風。在論述過程中,作者能夠將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相結合,深入淺出,由表及裏,顯示了作者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理論駕馭能力。

(作者蔣曉麗,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