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Williams,Raymond M.Orrom,Preface to Flim,London:Film Drama Limited,1954.
126.Williams,Raymond.The Long Revolution,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61.
127.Williams,Raymond.communications.London:Penguin Books,1971.
128.Williams,Raymond.Culture,Fontana New Socioligy Series,Glasgow:Collins,1981.
129.Williams,Raymond.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三、中文論文
130.蔡騏、謝瑩:《英國文化研究學派與受眾研究》,載《新聞大學》2004年第2期。
131.陳新民:《解讀戴維·莫利民族誌受眾研究》,載《科學經濟社會》2004年第2期。
132.馮憲光:《文化研究的詞語分析——雷蒙德·威廉斯掖關鍵詞業研究》,載《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33.黃卓越:《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後期的界定——斯圖亞特·霍爾訪談錄》,載《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4期。
134.蔣曉麗、石磊:《傳媒研究的文化轉向》,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135.金元浦:《文化研究的視野:大眾傳播與接受》,載《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136.孔令華:《費斯克的生產性受眾觀——一種受眾研究的新思路》,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137.陸道夫:《互文性的電視和主體性的觀眾——試論約翰·菲斯克兩種經濟的電視文化理論》載《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2期。
138.陸揚:《伯明翰中心的遺產》,載《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4期。
139.潘知常:《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闡釋:傳媒作為文本世界——西方傳媒批判理論研究劄記》,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140.史安斌:《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譯後記,載《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141.時統宇:《從法蘭克福到伯明翰——電視批評理論的西方思想資源再析》,載《現代傳播》2002年第4期。
142.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143.陶東風:《超越精英主義與悲觀主義——論菲斯克的大眾文化理論》,載《學術交流》1998年第6期。
144.蕭俊明:《英國文化主義傳統探源》,載《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5.閻嘉:《情感結構》,載《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3期。
146.楊東籬:《伯明翰學派的文化觀念與通俗文化理論研究》,山東大學,2006年。
147.張殿元:《大眾文化操縱的顛覆——菲斯克“生產者式文本”理論述評》,載《國際新聞界》2005年第2期。
148.張頤武:《文化研究與大眾傳播》,載《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149.趙斌:《英國的傳媒與文化研究》(上、下),《現代傳播》2001年第5、6期。
150.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新受眾研究”之方法》,汪凱、劉曉紅譯,見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裏斯·紐博爾德編:《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151.保羅·史密斯:《英國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閻嘉譯,見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52.本·卡林頓:《解構中心:英國文化研究及其遺產》,孟登迎譯,見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53.彼得·達爾格倫:《評論:難以揣摩的受眾》,見羅傑·迪金森、拉瓦斯瓦米·哈裏德拉納斯編著:《受眾研究讀本》單波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