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規範引導,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個性(1 / 3)

孩子自私是正常現象

叛逆期案例

旭旭3歲了,平時,媽媽經常教育他要大方。可是,旭旭總是非常自私,他的玩具、食物一點兒都不願意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

一天上午,鄰居家的孩子銘銘來家裏玩。看到旭旭的遙控小汽車既好看又好玩,銘銘忍不住上前摸了摸,並且對旭旭說:“你的小汽車真好。”旭旭拿著小汽車,十分驕傲地告訴銘銘:“那當然,這是爸爸給我買的。”“讓我玩一會兒吧?”銘銘提出了自己的願望。旭旭卻很小氣,他將小汽車抱在懷裏,說:“不行,你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呀。”玩不成小汽車,銘銘隻好作罷。

過了一會兒,銘銘發現書架上有許多圖畫書,他很喜歡,隨手拿出一本看了起來。旭旭看到了,一把將銘銘手裏的書搶過來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看!”銘銘委屈得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媽媽看到後訓斥旭旭:“兒子,銘銘是你的好朋友,你看你有這麼多的玩具和書,就讓銘銘玩玩或看看吧。”旭旭仍然不樂意,他撅起小嘴,用力地跺了一下腳,表示反抗。

媽媽不管旭旭,把剛才的那本書遞給銘銘看。旭旭一下子又將書搶了回來,媽媽特別生氣。這麼小的旭旭就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可怎麼辦才好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自私自利是正常現象,但父母的溺愛會加重這種傾向

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父母的疼愛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父母過度地關心、嗬護孩子,生怕孩子受一丁點兒的委屈或者有任何的閃失。如此一來,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自私、霸道、傲慢等不良個性。

孩子自私就是過分地關心自己,隻注重自己的快樂和幸福,極少去考慮他人的感受,一切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為主。孩子產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麵是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亦不例外。孩子往往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這會使孩子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公正和正確的意見。於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標準就是“是否有利於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也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前提。另一方麵,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不少父母經常過分地溺愛孩子,對孩子所有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容忍、遷就孩子的錯誤,這種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必然不會關心他人的利益,一切隻顧自己。

自私雖然不是十惡不赦的大毛病,但是家長不能助長孩子的這種心理,而要合理引導。假如讓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孩子是很難和其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很重要。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不溺愛,不給孩子搞特殊

孩子自私,是和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出於對孩子的愛,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全給了孩子,這無疑在不知不覺中促使孩子滋長了“獨享”的意識,總是喜歡理所當然地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據為己有。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公平的成長環境,教育孩子既想到自己也要看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關係,堅決不給孩子搞特殊。

圓圓是家裏的獨生女,深受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的疼愛。從小,家裏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給圓圓。因此,圓圓變得很“獨”。

有一次,媽媽買了一些圓圓最喜歡吃的奶油泡芙。圓圓看到泡芙後,就立刻從媽媽手裏搶過來,把泡芙放在桌子上,自顧自地吃了起來。看到圓圓在吃獨食,媽媽皺起了眉頭。媽媽走過去,坐在圓圓旁邊,問圓圓:“好孩子,泡芙好不好吃?”“好吃。”圓圓頭也不抬地回答。“這麼好吃的泡芙,媽媽也很想吃呢,你讓媽媽也吃幾個吧。”

“不要。”說著,圓圓將泡芙往自己這邊挪了挪。見圓圓不同意,媽媽就繼續給她講道理:“寶貝,你看,泡芙很好吃,你喜歡吃,媽媽想要吃,爸爸也很想吃呢。好東西應該給大家分享,你不能隻顧自己不顧別人呀。如果我和爸爸霸占著泡芙不讓你吃,你是不是很難過呢?”圓圓沒有說話,媽媽接著說:“這麼多泡芙你一個人根本吃不完,讓爸爸媽媽也吃一些,我們會更喜歡你的。”說完,媽媽將泡芙分開,給爸爸一些,自己吃了一些。

從那以後,媽媽再也不縱容圓圓吃獨食了,而是把食物拿過來公開地分享,即使圓圓大哭大鬧也不讓步。漸漸地,圓圓不再吃獨食了,也糾正了她的自私習慣。

媽媽一定不能過分遷就孩子,即使他很強硬,媽媽也要把正確的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餘地。假如有一次妥協,就會讓孩子有機可乘。所以,對待自私的孩子,媽媽一定要有狠心、耐心以及幫助他改正的決心。

方法二: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關心他人

由於心理發展的局限性,孩子通常會時刻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主,多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關心、顧及到別人。這需要父母及早地認識到這一點,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意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得考慮他人的感受,使其從小養成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經常創造讓孩子為他人服務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關心他人。

和許多孩子一樣,濤濤以前也很自私,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攬在自己的手裏。為了改變濤濤的這種行為,媽媽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每當家裏買了水果或者零食,媽媽都不會隻讓濤濤一個人吃,而是分成同等數量的5份,給家裏所有的人每人分一份,並且讓濤濤親自給爺爺奶奶送去。當爺爺奶奶收到濤濤送來的東西時,特別高興,連連誇他懂事。

濤濤稍長大些後,媽媽買回來的東西就給濤濤,讓他進行分配。每次,濤濤都十分仔細地盡量將物品分均勻,多了拿出一些,少了再放進去一些。看著濤濤認真的樣子,媽媽忍不住偷偷地笑。隻要濤濤分配得合理,媽媽肯定會大力表揚他一番。

如今,濤濤有了好的東西總是習慣性地送給周圍的人分享。有一次,家裏隻有一塊蛋糕了,濤濤餓了,將蛋糕從冰箱裏拿出來準備吃掉。在吃之前,濤濤居然要分給媽媽一半。這令媽媽很感動,媽媽隻是嚐了一口,說:“寶貝真乖,都知道疼媽媽了。不過,媽媽不餓,嚐一口就行了,你快去吃吧。”

平時,父母也可以采取遊戲、講道理等方式,來引導孩子,讓他不再自私自利。比如,媽媽可以模仿著孩子的樣子扮演一個“自私的人”,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感。這種做法能夠使孩子經曆、體會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所帶來的害處,從而促使他改變自私的行為。

方法三:及時提醒,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孩子也同樣如此。因此,改變孩子自私的直接辦法就是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幫助他認識自私自利是不受別人歡迎的行為,隻有友善和分享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遊戲或活動,並且指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並學會控製自己不合理的心態和情緒。

假如孩子可以得到父母或者同伴的喜歡,那麼他的自我感覺肯定是良好的,因為他能感覺得到他在別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所以,當孩子有自私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及時地進行提醒,也可以表示不喜歡,不接受他的行為,同時告誡他同伴也會因此離他而去。孩子為了自身價值能夠得到承認,一定會減少自己的自私行為。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關心別人,也就沒有自私發展的空間和可能了。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自私的孩子不能簡單地要求他“度量大些”,或是強迫他拿出心愛的東西與別人分享,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根本無濟於事。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有的心理特點、行為特點。父母盡量不要用“自私”、“小氣”等字眼批評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及與外界的交流,他能逐漸改變的。

孩子任性與家長嬌慣有關

叛逆期案例

3歲多的哲哲是個非常任性的孩子,有什麼事不依著他,就會撒潑打滾,連哭帶鬧。媽媽對此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哲哲特別愛吃冰激淩,簡直嗜冰激淩如命。隻要家裏有,無論媽媽藏得有多嚴實,他都能從冰箱的角落裏翻出來。媽媽經常對哲哲說,冰激淩吃多了會拉肚子,嚴重的話就得去醫院看醫生。可這些話哲哲根本聽不進耳朵裏,仍然我行我素,想吃的時候一下子吃好幾個。媽媽因此不敢在家裏儲存冰激淩,哲哲要吃的時候一個也沒有。這時,哲哲就會大哭大鬧,非得讓媽媽買回冰激淩不可。

平時,哲哲也常常會任性胡鬧,媽媽嗬斥他,他感覺就像誇獎他一樣,越是嗬斥他越是來勁。一天下午,媽媽下班回到家,哲哲就纏著讓媽媽抱,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媽媽抱了哲哲,但是媽媽要準備晚飯,講故事需要很長時間,媽媽就告訴哲哲吃過晚飯後再講。哲哲不同意,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放,非要聽故事。無奈,媽媽隻好給哲哲講了一個簡短的小故事。故事講完了,哲哲還沒聽夠,纏著媽媽再講一個。不由著哲哲,他就拽著媽媽不放,也不讓媽媽去做飯。因為哲哲的任性,全家人隻好先餓著肚子。

唉,哲哲經常這樣,雖然是他在胡鬧,但如果不依他,他就會耍賴,擾亂大家正常的生活。媽媽應該怎樣教育他才好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角色定位以及家長的嬌縱,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行為

任性,可以說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父母,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孩子任性不聽話時,父母往往也會出現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有的向孩子妥協,有的對孩子放任自由,有的采取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殊不知,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會更加助長他的任性行為。

在一定的條件下,孩子的任性行為是父母對他過分寬容嬌縱的結果。心理學上有一個角色效應,即一直把孩子當寵兒養的話,他就會覺得自己就是個寵兒,所以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說,孩子的叛逆、任性行為就是父母對他的角色定位造成的。因此,父母的隨意遷就,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沒有一定的生活常規和行為準則,是孩子形成任性個性的溫床。

在對待孩子任性的問題時,父母應該做到充分理解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規律,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從某種角度來講,孩子有點任性、不聽話並非壞事,這往往能夠說明孩子有獨立的見解,心理發展比較健康。2~3歲的孩子反抗、任性時,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逆反心理,因勢利導,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充分滿足,對他的不合理要求也應盡量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導,避免實施強硬手段。

在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父母要學會沉著冷靜地對待,一定要采取正麵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通過各種具體的事情,使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冷處理、激將法、適當懲罰等方法把孩子任性的難題巧妙化解。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疏導孩子的情緒,消除他任性的苗頭

孩子一旦出現任性的行為時,父母不必過於緊張,重要的是疏導他的情緒,幫助他解除顧慮,正確引導他的思想和行為。父母必須客觀、公正地評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假如合理,就得及時滿足,並且不附加任何條件;假如不合理,就一定要堅定且簡明扼要地拒絕他,將他任性的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

豔豔是個很調皮的小姑娘,她總是喜歡光著小腳丫在地板上玩耍。媽媽為此經常訓斥她,因為地板不僅會弄髒小腳丫,而且比較涼,媽媽擔心她會因此而著涼。豔豔卻根本不顧及這些事情,她一高興就會將鞋子甩出很遠,樂此不疲地光著小腳丫在地板上跑來跑去。

冬天到了,雖然屋子裏很暖和,但地板還是有些涼。這天,豔豔又把鞋子給脫掉,光著腳丫玩遊戲。媽媽看到了,強製性地把鞋子給豔豔穿上,並且係了死扣,任憑她怎麼解都解不開。無法擺脫鞋子的困擾,豔豔煩躁極了,她尖叫著到處亂踢。媽媽平靜地對豔豔說:“我知道你現在不能脫掉鞋子很生氣,但是尖叫亂踢根本不管用,如果你還是這樣,我沒法幫你。等你什麼時候不鬧了,我再想想辦法,看怎樣讓你感覺舒服點。”“脫鞋!”豔豔非常大聲地對媽媽說,她在為自己的不滿而抗議。媽媽立刻拒絕了她:“不行,那樣冰著腳你會生病的。”豔豔仍然試圖將鞋帶解開,媽媽沒再理她,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過了一會兒,豔豔繼續玩了起來,將鞋子的事情忘掉了,仿佛剛才的不愉快根本沒發生過。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切不可憑自己的心情來決定教育孩子的態度。心情好了就抓緊教育,心情不好了就放鬆教導。對於孩子的任性行為,父母一定不能姑息遷就,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滿足。這種明確的做法會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態度很堅決,沒有回旋的餘地,孩子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就會隨著良好的環境和教育的熏陶而逐漸消失。

方法二: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終止他的任性行為

孩子正在任性哭鬧,大聲責罵或者講道理都無濟於事時,父母可以利用他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的心理特點,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者事情上,來終止孩子的任性行為。

曉震總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一些事情上一點兒都不聽大人的勸告。這天上午,曉震一直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已經看了3個多小時了,可他仍然要繼續看。無論媽媽怎麼哄,他就是不關電視。

沒辦法,媽媽隻好將電視給關掉了。曉震很生氣,哇哇地哭了起來,還把遙控器扔在了地板上。媽媽聽著曉震的哭鬧聲很心煩,便跑到陽台上整理花盆。見媽媽不理自己,曉震的哭聲越來越大,真讓媽媽受不了。這時,一輛卡車停在了樓下,原來有一戶鄰居正在搬家。媽媽故作驚訝地對曉震說:“兒子,快過來看,那輛大汽車上裝的是什麼?”好奇心驅使著曉震跑到陽台上,瞧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盡管他還在哭泣,但比剛才的聲音小多了。

“你看,那位叔叔在做什麼?你能看清楚嗎?”“搬東西。”“哦,在搬什麼呢?你告訴媽媽。”“箱子。”“嗯,叔叔好棒哦,那麼大的箱子都能搬得動,曉震是男子漢,等你長大了,也會和叔叔一樣有力氣的。”媽媽讚揚著曉震。

在和媽媽說話的過程中,曉震已經不再哭了,將剛才的事情忘記了,也不再吵著非要看電視了。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態是由注意力決定的,注意力轉移了,心態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因此,轉移注意力是矯正孩子任性的可行辦法。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不著費多大的力氣,在不知不覺間就能消除孩子的執拗,改正他任性的毛病。2~3歲的孩子年齡比較小,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正好適用。

方法三:防患於未然,給任性的孩子事先“約法三章”

一般情況下,父母是比較了解孩子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想要做什麼,父母基本上都能預料得到。因此,在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律後,媽媽可以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他的任性行為。

和媽媽一起上街時,婷婷不管累或不累,總是哭鬧著讓媽媽抱。媽媽帶婷婷去商場時,婷婷總會讓媽媽買一些預料之外的東西。為此,每次出去前,媽媽都會和婷婷商量好,不能怎麼樣怎麼樣,才會帶她一起去。

星期天,媽媽帶婷婷一起去超市買東西。要出門了,媽媽告訴婷婷:“寶貝,待會兒咱們走著去馬路對麵的超市買東西。差不多用十幾分鍾的時間就能到超市了,所以你要自己走,不能讓媽媽抱。如果實在累了,咱們就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的話,媽媽就不再帶你出去了。”婷婷聽後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媽媽的提議。媽媽接著對婷婷說:“到了超市之後,我不允許買的東西不能買。你想要什麼東西時,得先讓我看,我覺得可以買才能給你買。”婷婷想了想,說:“我要巧克力。”“可以,但是最多買3塊,多了也不行。”

在去超市的路上,婷婷果然伸出胳膊,嚷嚷著要媽媽抱。媽媽沒有抱她,隻是問她:“剛才咱們說好了什麼?是不是不能讓媽媽抱呢?”見媽媽根本不回應自己,婷婷隻好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堅持著走到了超市。看著貨架上各種各樣的巧克力,婷婷忍不住拿了這個還想要那個,她興高采烈地將許多巧克力都放到了購物車裏。媽媽及時提醒她:“我說過了,今天隻能買3塊巧克力。”婷婷一扭頭,說:“不行。”媽媽隻好告誡婷婷:“這樣吧,想要哪3塊,由你選,其他的必須放回貨架上。否則的話,今天就不買巧克力了。”

聽媽媽這麼說,婷婷隻好挑了3塊自己喜歡的,然後戀戀不舍地將其餘的巧克力全部放了回去。

在和孩子“約法三章”時,父母一定要說一不二,不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否則的話,就達不到提前製止孩子任性的效果了。

孩子為何執拗,說什麼都不聽

叛逆期案例

媽媽發現,兩歲多的娜娜越來越不聽話了,犯起性子來怎麼說她都不聽,遠沒有1歲左右的時候乖巧。

一天上午,媽媽帶娜娜去附近的公園玩。走到有十幾層的台階小橋前,娜娜不想自己往上走了,就讓媽媽抱。開始時,媽媽不想抱娜娜,希望她自己走上去。娜娜就一邊大哭一邊爬了兩三個台階。為了不讓她哭,媽媽隻好抱起了她。可是,娜娜仍然哭得很厲害,非要媽媽走回原來的地方抱起她才行。

吃飯的時候,娜娜也不讓媽媽省心,讓她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她非得邊玩邊吃。隻要媽媽一訓斥她,她轉身就跑,連飯也不吃了。有時,娜娜一點都不吃媽媽做的飯菜,非要吃零食,媽媽不同意,她就爬上爬下地到處翻找零食。

有一次,媽媽提前說好星期天要帶娜娜去遊樂園玩,可是,那一天正好下起了大雨,沒法出去了。娜娜很失望,她不懂事地非要出去玩。媽媽說等下個星期天再帶她去,可即使這樣,娜娜的倔脾氣也會上來,在家裏又哭又鬧。

每次都是這樣,隻要是娜娜想要的東西或者想做的事,假如媽媽不同意,她就會躺在地上打滾。剛開始時,媽媽會哄哄娜娜,實在沒有耐心的時候也會打罵她,但是都沒有用,現在媽媽拿她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真令媽媽頭疼,應該怎麼辦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3歲左右,孩子進入了執拗敏感期,媽媽要因勢利導

從1歲開始,孩子對父母的建議和指令就會有不聽從、不服從的現象,喜歡說“不”、“我就要……”等話語,到兩歲左右這些現象出現得會更加頻繁,孩子的執拗表現也會更強烈。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學壞了,或者專門跟父母對著幹,而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地發展,行為上越來越獨立。這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心理反抗期——執拗敏感期。

2~3歲的孩子漸漸開始自己思考問題,也有了相對獨立的想法,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總會本能地去抵製、反抗自己所不喜歡的。這一階段,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不完善,在不能按父母的意願做事情時,他沒有足夠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因此隻能用一些反抗行為來表明自己內心的想法。於是,在絕大多數父母的眼中,這些就成了孩子執拗的表現。

簡單地說,執拗是孩子從一個完全依賴於他人,到能夠獨立麵對這個世界的必經過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而且會持續大約半年的時間。了解了這些,媽媽就會更加地理解孩子,掌握了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特征,自然就掌握了給孩子“熄火”的法寶。

心理學上有一個權威效應,具體到孩子執拗這件事情上,就是說父母要發揮自己的權威優勢,勸說孩子聽從、服從自己的意見。孩子過於執拗時,父母可以讓他適當受到不聽話所帶來的懲罰,以後他就會記住了。需要注意的是,麵對執拗期的孩子切忌硬碰硬,要盡量創造溫馨、和睦、歡快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孩子也會比較開朗不較真。在孩子為某些事情較勁的時候,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可以適當做出讓步,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多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

與執拗的孩子和睦相處,首先應該盡量理解孩子,多和他進行交流溝通,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隻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才能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解讀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用正確的方法化解孩子的執拗,才能避免和孩子之間的硬性碰撞。

然然很淘氣,經常讓媽媽費心,他總是“敢作敢為”。有一段時間,然然曾在多次被警告的情況下,先後用牙簽紮壞了家裏的三把黑色皮椅子。

對此,媽媽特別不理解,然然為什麼這麼不聽話,為什麼不聽勸說,要把椅子給弄壞呢?在然然即將對第四把椅子下手時,媽媽及時地製止了他,把他關進了一個小房間裏,並且罰他兩個星期不能看動畫片。

過了一會兒,媽媽認識到剛才對然然的懲罰過於粗暴,於是把房間的門打開,走過去抱住正在大哭的然然,幫他擦幹了眼淚。之後,媽媽對然然說:“兒子,你為什麼那麼不聽話?媽媽給你講過多少次,不能用牙簽紮椅子,會紮壞的。”然然嗚咽著告訴媽媽:“椅子上……有……白點點。”媽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黑色的皮椅子,用牙簽一紮就出現了像星星一樣的白點點,然然是出於好奇,在“研究”這件不可思議的怪事情。仔細想來,在然然紮壞第一把椅子的時候,他似乎問過媽媽關於“白點點”的問題,由於媽媽當時在忙事情,沒有理會他。

媽媽耐心地告訴然然,因為椅子的表層是黑色的皮,而裏麵是用白色的海綿製造的。把黑色的表層紮破了,裏麵的海綿露了出來,自然就出現了白點點。說完,媽媽不忘告誡然然:“現在你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以後不許再拿牙簽紮椅子了。”

然然點了點頭,第四把椅子終於“幸免於難”。

由此可見,要打開孩子的耳朵,讓他聽進父母的話,先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身為父母,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和問題常常置之不理?孩子也有自己的道理,隻不過有些“道理”在父母看來是那麼地幼稚可笑,不能被理解和接受。這會使孩子感到沮喪和不被尊重,如果父母能經常傾聽孩子所說的話,那麼孩子也就不會拒聽大人的命令了。

方法二:順其自然,孩子的邏輯會逐漸發生改變

孩子為什麼會在執拗期表現得性格急躁、亂發脾氣,那麼“擰”呢?因為2~3歲孩子的思維是“直線型”的,在他的眼裏,世界上的事物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是不可逆轉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時,他的頭腦中會形成預先的“設想”,假如這些設想被人打破,他就會特別氣憤。這時,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這種思維的發展過程,最好是順其自然,因為孩子的邏輯會逐漸發生改變。

平平今年兩歲零7個月大,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但是呢,平平的性格很倔強,用媽媽的話說叫“擰”。有時候,平平本來玩得好好的,卻突然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鬧起來,而且怎麼哄都不行,哭得相當厲害。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須把平平帶到原來的地方,讓她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做一遍,她才會停止哭鬧。

一個星期天,門鈴響了,平平快步跑過來要開門。可是,她還沒走到門口,奶奶已經將門打開了,阿姨高興地走了進來,一把抱起了平平。然而,平平見到阿姨並沒有表現出一副很開心的樣子,相反,她“哇”地一聲大哭了起來,好幾個人勸都勸不住。過了一會兒,平平稍微冷靜了下來,她非讓阿姨走出去,再按一次門鈴。這下,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媽媽隻好讓阿姨照著平平說的,轉身走到門外,關上門,假裝第一次來家裏。當門鈴再次響起時,平平親自過去重新把門打開了一次,她才肯罷休。

自從平平發現了家裏的飲水機“好玩”,每次不管誰要喝水她都要幫忙接水。但是,媽媽擔心平平一不小心燙著,便經常偷偷摸摸地背著她接水。盡管如此,但也有被平平看見的時候,這時她就會鬧個不停,而媽媽就會立即跟她商量:“剛才媽媽倒的是開水,現在你來負責接涼水好不好?咱們分工合作!”平平聽到後,就會興高采烈地接滿滿一杯子的涼水。

像許多這種沒有大礙的行為,媽媽總是盡量滿足平平。時間一長,平平就會對諸如開門、倒水的事情失去了興趣,再也不會哭鬧著重新來一次了。

許多孩子執拗,是因為他感覺到父母不夠重視他,於是他想用一些過激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愛,比如擁抱、愛撫孩子。每天對孩子要有大量的肢體接觸,例如,摸頭、拍肩膀等。這些媽媽比較容易做到,爸爸也應該做到。

方法三:和孩子巧妙地說話,講究技巧性

和執拗期的孩子說話一定要講究技巧性,要求孩子做什麼時,父母應該明確地指示孩子。比如,孩子爬高危險,可以直接叫他“下來”;孩子大聲吵嚷,直接用“安靜”來取代“不要吵”,等等。父母不要用否定的語句和孩子說話,這會令孩子很敏感,換一種肯定和認同的方式去告訴孩子,效果就會很不同。

另外,父母發布指令一定要在明確清晰的基礎上,指令太多,或者指令過於模糊,就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無所適從。因為孩子一般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處理過多的信息並理解指令的各個意思,模糊的指令不能讓孩子明確地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發布指令時,應該采用堅定的口吻,最好不要厲聲說出。

還有,對孩子提出他力所能及的要求時,父母必須隻說一次,就要求他做到,不要因為心軟而破例。要避免孩子利用父母的弱點,就要堅持說一次就必須做到的原則。

孩子霸道,蠻橫不講理怎麼辦

叛逆期案例

鵬鵬已經3歲了,在上幼兒園小班,他長得比一些同齡的孩子能高半頭。如今,鵬鵬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隻要是他喜歡的東西誰都不許碰。鵬鵬的霸道總讓媽媽頭疼不已,卻又束手無策。

一天上午,姑媽帶著小表姐來家裏玩。媽媽拿出許多草莓蛋糕給小表姐吃,鵬鵬看到了,非常麻利地將所有的蛋糕都拿到自己的房間裏藏了起來。媽媽訓斥了鵬鵬,可他仍然不改正,還撅起小嘴,用眼瞪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