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大膽放手,讓孩子越玩越聰明(1 / 3)

孩子為何越不讓玩什麼越玩什麼

叛逆期案例

瀅瀅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她像男孩子一樣淘氣。最令媽媽頭疼的就是,無論是水、米、石頭、泥巴,還是啤酒瓶、插座、開水壺等,她都十分好奇,什麼都要玩一玩。

夏天的天氣可真熱,奶奶怕熱,把一台電風扇放到桌子上吹。瀅瀅看到了,覺得很稀罕,跑過去看風扇是怎麼樣吹出風來的,它還能左右地搖擺呢。媽媽見瀅瀅跑到了電風扇跟前,便厲聲告訴她:“寶貝,隻能在遠處吹風扇,可不能靠近它。”而且,媽媽用“嚇唬”的方法來避免瀅瀅去玩風扇,媽媽將手伸到電風扇邊上碰一下,就立刻縮回手,痛苦地說:“哎喲,哎喲,打到我的手了,好疼。”媽媽想,瀅瀅知道風扇打到手會痛應該就不會去玩了。

可是,瀅瀅仍然圍著電風扇轉,她踮著腳一會兒在電風扇前麵看看,一會兒又跑到電風扇背後去看看。瀅瀅想碰碰風扇的葉子,看它能不能停下來。於是,瀅瀅拿著一根小木棍,往電風扇裏伸。幸好,被媽媽及時發現了,在最後關頭,媽媽抓住了瀅瀅的小手,告訴她:“危險!千萬不能把手指或其他的東西伸進電風扇裏。否則的話,不僅會把風扇弄壞,還會傷到自己的。”說著,媽媽就把瀅瀅手中的木棍奪了下來。瀅瀅玩不著風扇了,委屈地撅起小嘴,不理媽媽了。

電風扇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瀅瀅又出問題了——她有事沒事就愛往廚房裏鑽,媽媽越不讓她進,她越要進去玩。菜刀、煤氣灶,看到什麼,瀅瀅都要摸一摸,碰一碰,玩一玩。然而,這些東西都太危險了,媽媽越不讓她玩,她卻偏要玩。為此,媽媽很擔心,害怕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媽媽越禁止玩什麼,孩子越對什麼感到好奇,從而越愛玩什麼

2~3歲的孩子喜歡玩各種東西,把牛奶倒在地毯上,把食用油倒進垃圾筒裏,甚至以來回開關打火機為樂。麵對孩子玩這些危險的物品,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禁止,可越是不讓玩什麼,孩子越玩什麼,孩子的行為總是和媽媽想要的背道而馳。這是怎麼回事呢?應該怎麼辦才好?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禁果格外甜。”也就是說,禁果能引起強烈的好奇心以及逆反心理。而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禁果效應”,指的是一些事物由於被禁止,反而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促使更多的人參與或注意。“禁果效應”反映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大人越禁止玩什麼,他對什麼越感到好奇,從而越愛玩什麼。

當孩子不考慮後果地一味玩不讓玩的物品時,媽媽不要妄加指責,試圖完全控製住孩子。媽媽正確的做法是注意和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最好別用否定性的語言。一般情況下,媽媽教育孩子時,隻能讓一方如願。也就是說,媽媽批評了孩子,強迫著孩子不再玩禁止玩的物品了,媽媽開心了,可孩子就不開心了。而媽媽耐著性子使自己接受,讓孩子隨便玩,這下,孩子高興了,媽媽卻非常擔心。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尋找一種玩法讓媽媽和孩子都高興,實現雙贏。對於孩子的各種行為,媽媽總是在有意或無意中進行強化。通常情況下,媽媽以為告訴孩子不要怎樣做是在弱化他的行為,其實不然,事實上這種禁止與限製,會產生強化的效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越不讓孩子玩什麼,他就越愛玩什麼。所以,媽媽要讚賞、鼓勵孩子,強化他好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媽媽總會為孩子越不讓他玩什麼他卻越玩什麼而苦惱,然而這種情況下並非全是孩子的錯。有時,孩子不聽話時,正好趕到媽媽不開心或煩躁的時候,這就刺激了媽媽的不良情緒。有時,孩子可能是在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希望得到媽媽情感上的關注,等等。因此,在孩子出現類似的叛逆行為時,媽媽要客觀冷靜地看待,不能完全遷怒於孩子。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講清道理,讓孩子明白不讓他玩的原因

許多媽媽都習慣於用否定性的語言禁止孩子玩,卻並不告訴孩子其中的原因。殊不知,這樣做會更加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想方設法地去玩。所以,在孩子非要玩不讓他玩的東西時,媽媽最好給他講清道理,讓他明白不讓他玩的原因。

下雪了,雪花漫天飛舞,好漂亮啊。兩歲零3個月的宇宇看到外麵白茫茫的一片,興奮得不得了,當他從陽台看到樓下有小朋友在雪中玩時,他更在房間裏待不住了,吵著要到外麵玩。

媽媽擔心這種天氣帶宇宇出門會令他受涼感冒,萬一因為玩雪讓他生了病,就不好了。再說,那麼多孩子一起玩,天冷路滑,對於走路還不太穩固的宇宇來說,肯定不安全。何況雪景以後也會經常有,沒什麼稀奇的。於是,媽媽問宇宇:“寶貝,你上次感冒了輸液,難不難受啊?”宇宇點點頭。“昨天在衛生間裏摔了一跤,膝蓋疼不疼?”宇宇摸了摸自己的膝蓋,咧了咧嘴。“那麼,如果你現在出去玩雪,外麵很冷,還有可能會感冒。雪地是很滑的,就像有水的衛生間的地麵,你想想,如果再摔一跤,會怎麼樣?”媽媽繼續告訴宇宇:“寶貝,媽媽擔心你,才不讓你出去玩的。等你長大了,還會下雪,到時候再去玩。”

聽了媽媽的話,宇宇不再鬧著出去玩了,大概是因為感冒難受,摔跤很疼,他自己也害怕吧。

不要以為和這麼小的孩子講道理他聽不懂,這樣就太小看自己的寶貝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對於媽媽所說的一切,2~3歲的孩子都能聽得懂。所以,媽媽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孩子,一定要耐心地和他講道理。

方法二:利用某些技術手段,讓孩子玩不到

對於不能玩的事物,媽媽可以利用某些技術手段,讓孩子玩不到。也可以把孩子要玩的東西藏起來,告訴他沒有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忘記。

曉瑾3歲了,一天到晚總喜歡在電腦那兒玩,她似乎是無師自通,很快就學會了開關機等基本的操作。現在,媽媽讓曉瑾幹些什麼,她幾乎都要以玩電腦為條件。

長時間對著電腦屏幕,不僅對眼睛有害,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會對心理和思維有負麵影響,長大之後還有可能導致孩子迷戀電腦遊戲。為此,媽媽把電腦搬進了自己的房間,盡量不讓曉瑾看到。可是呢,聰明的小家夥經常賴在媽媽的房間裏不出去。於是,媽媽就又另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說電腦的壞話,讓曉瑾認為電腦是不好的東西。媽媽摸著自己的臉說:“電腦對身體不好,有輻射,老是用它就變得不漂亮了,出門會讓人笑話的。”曉瑾聽到了,就推開媽媽:“我很漂亮,我玩。”媽媽歎著氣說:“真不想用電腦,這麼多的工作,真不想做。希望和寶貝女兒一起看書,那多有意思啊!”結果,曉瑾拿來一本書給媽媽看,自己非要坐到電腦前。

都沒有效果,媽媽隻好采取最後一個方法:把電源拔掉!無論怎麼開,電腦屏幕都不亮了,急得曉瑾拉著媽媽的手,讓媽媽幫她開。媽媽假裝開了好大一會兒,告訴她:“電腦壞了,不能用了。”“不嘛,沒有壞!”說著,曉瑾低聲哭泣了起來。“好了,寶貝,不哭了。電腦壞了咱們就不玩它,媽媽陪你一起玩別的。”在媽媽的哄勸下,曉瑾不再哭了。

以後,媽媽隻能在曉瑾睡覺或不在家的時候使用電腦。過了一段時間,曉瑾徹底地擺脫了電腦,不再整天把要玩電腦掛在嘴上了。

方法三:在一定的條件下,適當地允許孩子玩

越是不讓玩的東西,孩子越想玩,媽媽不能隻是禁止,而要讓他真正明白為什麼禁止,不然的話,就為以後埋下了隱患。所以,媽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玩的欲望,適當地允許孩子玩。

一天晚上,家裏突然停電了,爸爸就出去買了幾支蠟燭回來。雨澤看到躍動的燭光後很興奮,非要自己拿著蠟燭,還把所有的蠟燭都點燃了,一個房間裏放一支。媽媽覺得這樣浪費,更擔心會引發火災,便吹滅了幾支,可雨澤不幹了,非要點燃。在媽媽告訴他火如何如何危險的情況下,雨澤才同意隻剩下客廳的一支。

後來,雨澤無聊了,他趴在桌子上玩蠟燭。媽媽本不想讓她玩的,可擔心越不讓他玩他越玩,萬一以後他再一個人玩。於是,媽媽趁機教給雨澤認識燭火的外焰和內焰,聰明的雨澤一下子就明白了。媽媽還告訴他,蠟燭的外焰是最燙的,但是如果把手指很快地從中間穿過去,就一點也不燙,必須得快。說完,媽媽還示範給雨澤看,把手指從火焰裏麵穿過。告訴雨澤真的一點也不燙,還問他要不要試試。雨澤猶豫了半天,最終還是放棄了,他說:“媽媽,我怕燙。”“那好吧,等寶貝長大了再試試。”媽媽心想:雨澤在不知道是否安全的情況下,並不會輕易地嚐試,有時候,大人過度的緊張和保護反而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

為了讓雨澤玩得過癮,媽媽特意買了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多種蠟燭給他玩。並且提醒雨澤:“想玩蠟燭的話,要和媽媽一起玩,不能一個人玩,一個人玩太危險了。”雨澤同意了,媽媽再也沒有發現他偷偷地玩過。

比較危險的東西,在父母的看護下是可以讓孩子玩的,但條件是,必須和父母一起玩,父母不在旁邊,一定不能玩。孩子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就知道其危險性,在父母的權威指導下,孩子會遵從管製的。

這麼小的孩子為何喜歡看電視

叛逆期案例

兩歲零3個月的曉曉可喜歡看電視了,每次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半天,兩隻小眼睛直直地盯著熒光屏,對其他的活動都不感興趣。

一天中午,媽媽有空想和曉曉說說話:“寶貝,咱們不看電視了。”“看!”“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一聽到媽媽要講故事,曉曉很高興,不再看電視了。於是,媽媽把曉曉抱在懷裏,給她講起了故事。然而,媽媽的故事講了還沒一半,曉曉就不願意聽了,掙脫媽媽的懷抱轉過身又去看電視。

“寶貝,你快看,咱們家陽台上的太陽花開了好多呢。”媽媽告訴曉曉,想轉移她的注意力,可是曉曉隻是看了媽媽一眼,連句話都沒說,就繼續看電視了。媽媽看到樓下有好幾個小孩子在玩遊戲,就想帶著曉曉一起去玩:“寶貝,莉莉她們幾個在樓下做遊戲呢,可開心了,咱們也去玩好不好?”“不!”“別再看電視了,看多了對眼睛不好。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多有意思啊,走吧,媽媽陪你一起去。”說著,媽媽就把電視關掉了。因為沒得到曉曉的允許,她便大哭大鬧起來。沒辦法,媽媽隻好再次把電視打開。

曉曉經常這樣長時間地看電視,媽媽擔心會對她的眼睛不利,也限製她的語言能力發展。但曉曉根本不讓關電視,應該怎樣製止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電視節目更直觀、生動、有趣,小孩子都喜歡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2~3歲的孩子竟然也會對電視節目有濃厚的興趣。可是,如果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會造成眼睛疲勞,視力下降,也會幹擾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導致孩子消化和睡眠等一係列的問題。電視對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遠遠地超過了夥伴、老師和圖書的影響,僅次於父母對他的影響。對此,媽媽應該高度重視起來,幫助孩子處理好與電視的關係。

孩子看電視時,媽媽要注意讓他保持良好的姿勢,並和電視拉開適當的距離。電視機的亮度要適中,不能太亮或太暗,也不能讓孩子關著燈看電視,不然容易損傷眼睛。媽媽還應該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並為他提供豐富的書籍,讓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然的話,電視中常常播放一些比圖書和老師課堂上講的更直觀、生動、有趣的節目,會使孩子對書本和課堂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另外,媽媽要多讓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及和夥伴玩的活動,從而減少他看電視的時間,訓練孩子的體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外有專家經研究後發現,近年來患“電視孤獨症”的兒童患者有所增加,這是由於2~7歲的孩子過多看電視造成的,具體表現為: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和周圍的小夥伴玩耍等。患有“電視孤獨症”的孩子,即使經過教育和治療,將來仍會有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不能正常地生活。因此,媽媽要有決心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防患於未然。

當然,電視節目中同樣有許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或故事片,對孩子有著積極的影響。比如,弘揚真善美,強調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幫助他人、熱愛大自然等行為特質。所以,媽媽在適當控製孩子收看電視的同時,也要正確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媒介,使其成為孩子學習的一種途徑。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嚴格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幫他養成按照規定的時間看電視的習慣。

孩子看電視時,在時間的安排方麵媽媽要做到心裏有數,必須嚴格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2~3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媽媽可以把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固定下來,允許他隻有一個時間段看,其餘的時間並不是想看就可以看的。時間久了,就能幫孩子養成按照規定的時間看電視的習慣。

因為電視更生動有趣,在看了《天線寶寶》動畫片之後,兩歲半的燁燁說:“我要看電視上的《天線寶寶》。”於是,他就把《天線寶寶》書丟在一邊去看電視了。

媽媽看到燁燁把看書的時間都給了電視,認為這樣很不好。媽媽就給燁燁規定好:“《天線寶寶》每天晚上6點半開始播放,那咱們就到了時間再打開電視,7點結束的時候,就必須把電視關上。其他的時間就玩玩具或者看書,不能看電視。”為了很好地配合燁燁看電視的時間,媽媽把吃飯的時間提前到5點半,6點鍾吃完,再陪燁燁玩一會兒,就到了該看電視的時間。有一次,燁燁吃過飯就要看電視,媽媽告訴他:“剛吃飽飯就看電視,會消化不良,肚肚疼。”聽媽媽這麼一說,燁燁就不敢看了。

《天線寶寶》看完了,電視就必須關上,再想看的話,就隻有等到明天了。許多時候,燁燁都意猶未盡,仍然想看。媽媽就告訴他,電視台的叔叔阿姨不播放了,還想看就看書吧,和電視上一樣。說著,媽媽就把燁燁丟掉的《天線寶寶》圖書拿過來讓他看。一般燁燁就不再拒絕看書了,翻著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嘴裏還時常念念有詞。

就這樣,燁燁每天都看完電視再接著看相應的圖書,精彩的電視節目沒錯過,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形成了。

如果孩子將太多的時間用於看電視,擠占了閱讀的話,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從孩子喜愛的電視節目出發,帶動他進入閱讀是一個絕佳的好辦法,能夠電視、圖書兩不誤。

方法二: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同時幫他精心挑選合適的節目

孩子看電視時,媽媽最好陪著他一起看,和孩子談論自己的看法,發表一下對節目的意見,給孩子解釋相關的內容,幫助他理解。同時,媽媽要把遙控器拿在自己的手中,幫助孩子精心挑選合適的節目,像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都能讓孩子看,一定要避免電視裏暴力、色情、犯罪等鏡頭影響到孩子。

瑤瑤很喜歡看電視,她總會一邊看電視,一邊自言自語,有時候能說得清楚明白,有時候卻語不成句。看到有趣的節目,瑤瑤會自己嗬嗬地笑起來,她還時不時地指著電視屏幕,示意讓媽媽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