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赤先大長老這老豹子很有意思啊,又把剛才陸正對他說的那番嘲諷原封不動給陸正丟了回來。這意思就是說,你別光嘴皮子練得利索,真的換到你身上,倒是說說看,應該如何去分辨一個來曆不明,種類相異的陌生人是敵是友。而且赤先也隱約表示了,這種事並沒有所謂的絕對的答案,就看陸正能不能說到他滿意,以此來決定陸正的去留。
陸正當然可以完全不理會赤先大長老,不必回答這種問題,揚長而去。假如換了唐小九隻怕就會如此了,其實相比而言,唐小九機靈圓滑,但實際上自尊之強,讓他隻要有一絲不必妥協的機會,便會張揚出自我來。而陸正雖然隱忍回避,但心腸溫厚,總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不忍他人難過。依現在這種情況,他自然會在意赤靈,不想讓他太過難堪。
陸正現在心裏想的正是唐小九如果麵對這種情形會怎麼樣做,此時他心中感到奇怪的事,不知道為什麼自從離開了大雷音山之後,總是想起唐小九。而且就連自己的心境似乎也有所變化,跟師父在說話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當做了唐小九,這讓他感覺十分奇怪。
瞬間失神,瞬間回神,還是先應付眼前赤先大長老的問題吧。這問題倒是讓陸正有些聯想,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他正遵從白衣人師父之命,學習感應萬物。經赤先大長老這麼一問,倒是讓陸正隱約覺得兩者有相通之處。天地萬物,猶如茫茫人海,感應萬物,豈不正是去認識芸芸眾生嗎?萬物各有其性,而人也有善惡,妖物亦然。在感應之中,陸正深切感知到天地萬物,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物性,或雜駁、或淩亂、或張揚、或內斂,方之於人。便是眾生參差,各有相狀。
天地萬物之中,有善有惡嗎?這個陸正沒有想明白,也沒有去想,因為赤先大長老問的是陌生之人是敵還是友。人或者妖,總有善惡,但是是敵是友,卻往往不因善惡而定。天地之間相爭,亦不由善惡之別而息。
那麼究竟如何判斷眼前之陌生人是敵是友呢?陸正第一個念頭想起的是樂先生的那句話,萬物皆為我友。當陸正在感應天地間萬物之性的時候。也的確感受到了樂先生這句話。隨著感應之物越來越多,他心中所積累的感覺越來越豐厚,五髒之感和七情之心越來越清晰,更加深刻洞察到了這一點,萬物可與相通。可與相友。所見之物,即可賦予心中之情。
但是同時萬物之間也有相生相克,爭鬥不息,這讓陸正想起葉小秋的話,以及從頓悟空靈大師那兒聽到的天妖蚩尤的話,天地有以生滅之數求長生,尤其是看見萬物相食。陸正曾經一度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應該殺生吃肉的問題。倘若與萬物為友,為何又會殺其生、食其肉呢?
心念紛紜之中,陸正忽然覺得赤先大長老的話似乎不隻表麵所問的那麼簡單啊,他好像是在考究自己對於修行之道的體認。這可不是一個那麼簡單就能回答的問題啊!陸正的修行已到了知心大成的境界,所謂知心大成,與凡俗之人不同。洞徹心念所起,一念即有一行,身心不相違而形神以此相合。因此言行相照,言不離行而行不離言,是不會隨便亂說話的。更不會信口開河。
這當然並不是說陸正就不能開玩笑,不能撒謊,而是基本上來說,他不會刻意的違背自己的心念,或者虛言誇誕自我,或者以巧言掩飾己行等等,也不會讓自己的行為離開自己的心念所照,有所謂的糊塗之舉,或者不知之行,以及世人所謂的馬虎、大意等等。如果他有了這樣的言行,那就是他境界退轉。要知道,在知道境之前的境界,都是會退轉的。
所以麵對赤先大長老的問題,陸正首先絕不應該耍嘴皮子,因為赤先所問的,其實就是陸正的修行之中,如何應對萬物。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近乎修行門派之中師父勘驗弟子的心境了。就赤先大長老所問,天地之間的萬物就是如此,約而言之,敵友二字而已,或者帶來傷害,或者帶來幫助。以人間言之,猶如世人之應對順境逆境。人也好,妖也好,都在這樣的敵友處境之中漸漸長成,赤先大長老所問關竅正是在此。
世人應對順境,麵對朋友善意之人,往往美暢和樂,心融意洽,但有時也不免激起驕縱放肆。而若是處於逆境,麵對敵對惡意之人,則往往受其傷而懷怨尤,及其嚴重者,乃至於怨恨天地使自己有此遭遇,要不便是諉責歸咎他人,指其種種不善。由此日日熏陶,最終養成性格,自有處事待人的習慣。而陸正在日月廬之中曾經跟隨老師李儀習禮,在應事接物、立身待人之上曾經學過各種禮儀,李儀對此自然有著種種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