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過去現在皆掣肘(1 / 2)

readx(); 此時的雷澤,空空蕩蕩,安靜一場。烏雲仍舊翻滾,但是卻失去了原來的絞纏其中的絲絲電光。一大一小異雷仍懸在烏雲之下,與十天之前相比,兩道異雷周圍的雷電之氣已經變得很少,通通都已經被異雷給吸收了。這是異雷逐漸被煉化的征兆,所有的雷電之氣都會被異雷吸收。

雷宗弟子煉化異雷,很容易讓一般不知就裏的修行人誤以為是將整個異雷煉化到形神之中。就如修行界流傳的陰陽八派之中其他的宗門修煉道身,風宗需要煉化神風,山宗需要煉化不同的大山,真陽宗需要煉化太陽,太陰宗需要煉化月亮,無極宗需要煉化種種異水,火宗需要煉化種種異火,崇虛宗需要煉化不同的河澤等一樣。

這當然是一個誤會,天地生人,已賦其形,妙用具足,何必還需要去增添外物入身呢?道門中人並不會這樣去做。當然這並不代表修行界其他的許多修行人在知道境這一步,煉化形骸的時候,不會采用那種在道門看來是旁門左道之法。那就是將自己的形神與其他諸物一起煉化,讓形神變得更為強大,以及賦予肉身所煉化之物的妙用。比如有煉化百藥的藥身,這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種。有了藥身之後,不及可以擅辨萬物藥性,甚至而且還可以憑空實現徒手煉丹,不依賴外在的一切。

不過陰陽八派乃是道門正宗,是不會取這樣的修行法門的。因為在道門中人看來,這樣其實恰恰不能發揮人身的形神之妙。道門法訣之中的修煉,在這一層境界強調的是體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之道,然後鍛煉神念,以增形神之妙。也就是所謂觀萬物之情狀,開闊增益我心靈之天地。

修行破了知心大成,原本的身心變化已經到了一種極致,再無可能向前突破。因此如果要再進一步,自然就是突破天地所賦予地形神身心的局限去接觸更廣大的天地。當然這種突破並不是舍棄不用,而是以本來的形神身心為基礎,然後重新去接觸外在的天地,漸漸地以所及之天地為自己的形神身心。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個人曾經居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山村之中,當他隨著漸漸地長成,自然地已經熟悉了山村之中的每一個人,每一棵樹,甚至每一塊石頭。這個時候,就會有兩種狀態,要麼就是安於現狀,在這個山村之中繼續生活下去。要麼就是走出這個山村,去見識更為廣大的天地。

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安於現狀自然是可以安安穩穩的活下去,因為對自己所生活之處已經十分熟悉,所以完全可以很有餘裕地應對在生活之中發生的一切。但是這樣的生活卻有著一成不變的特質,也許在一個很長的時間之內,一切都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仍舊保持著當初的樣子。另外有一點就是,當如果有一天,有一種外來的變化,突然席卷到這個封閉的山村中的時候,這裏的人會很難在短時間適應這種變化,很容易不知所戳,然後被這種變化吞沒了原來的樣子。

但走出這個山村,見識了更為廣大的天地,就會了解到了原來天地之間不隻是隻有自己曾經居住的山村,還有其他許多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山村。不僅物產各異、器具不同,就連各種的生活方式也不同,那裏的人也不一樣。麵對這樣的不同,或者這個走出山村的人會被吸引,然後沉浸其中,從此留了下來。也有可能是記得自己的出身之地,然後重新回去原來的山村,但這時候他會帶著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可能而來,毫無疑問地會改變自己原來封閉山村的樣子。

無論是哪一種選擇,自然都帶著各自的風險。但是修行之道,自從入道之境化顯元神開始,本就是選擇了一條向外打開,去探索外在天地的路。所以在知心大成之後,身心相合,猶如已經建立了穩固家園,但是接下來一步,則必然是煉化形神身心,突破自我形神身心的局限,去嚐試更多的可能,見識天地的變化。這一步走出,其實是跟從原來的修行未入門到進入知身境是一樣的,也跟從知身境走入知心境是一樣的。

所謂知道境,即是在天地之間行走。但正如那個走出山村的人一樣,倘若他忘記了自己的出身之處,被外在所有一切的不同所吸引,那自然而然便會成為一個漂浮的人,一個漫遊者,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一點來說,陸止一正是麵對這樣的情況,他已經忘記了自己是陸正,所以他並不在乎自己會走到哪裏。也可以輕易地就答應沙七飛來幫他搶天意花,而不必考慮其他的任何事情。

所有的人都從過去而來,立足現在,走向未來。很多人以為過去是一種牽絆,包括佛門有三心修持之法,需要僧人在修持的時候做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這也是不可得而並不是要去忘記。人正是因為有了過去,才能夠明白當下的自己,才明白自己為什麼現在會在這裏。不可得者,不可以過去心為心,現在心為心,未來心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