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什麼是命?
剛才陸正一進山洞問的就是這句,現在又問出了同樣的問題,隻不過前後兩次發問,他的心境已是大為不同。之前一次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更多的是將心中一種漫無邊際的悲傷不解、無奈困惑,寄托在對於“命”的質疑之中,可以說是接近於一種心念困鎖中的質問和控訴的抒發;而這一次的發問則已不同,雖然困鎖之感仍在但種種波動的情緒已緩,但心念已是沉浸於對“命”的反省和思索。
陸正對於“命”的思索,並非起於主動,是因心兒之死,造成七情反噬元神,元神恍惚之中造成的心境動蕩。所謂思索,其實不過是他內心之中形成的種種困惑。為什麼說這樣的困惑並非思索,因為陸正並不是在追求一種答案,而是一種漫無目的地質疑,因為心兒之死,他心中質疑了天地生物的用意以及萬物存在的意義。
天地為什麼生物?萬物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的確是修行人到了知命境大成必須要麵對的問題。隻是這樣的自問,並不是修行求證的方式,因為修行人的修行不是空思假想,而是要在身心之中步步印證。但是心境之中的這種困惑並非沒有意義,也可以說是一種修行求證願心的發端,隻不過對於陸正來說,未免有些太早了。他才剛剛進入知命境,神通法力運轉尚未達到知命圓滿,就有了這樣的元神衝擊,是十分危險的。
聖宗提出修行之道有知身、知心、知道、知命、知天、脫天等重重境界,其中身、心、道、命、天既是神通求證之本,更是境界所成之名。如知身境中,修行人尚不能稱我而麵對乃是自己肉身。以此肉身為本求證元神化顯之境。而所成境界正是知身境,既知身而身有知。那麼到陸正現在已入知命境,求證以命。若能知命則能成就命知。
修行界對於各層境界成就之人都有不同稱呼,而且佛道各自不同。以道門而言。成就知道境稱真人。而成就知命境後因通達萬法、會己為宗,已是宗師氣象,往往會尊稱為仙人。但這不過是一種恭維罷了,其實並非真仙,而是表示其修行已窺破生死之秘,蛻脫凡軀,漸以趨近仙道解脫之義。
修行之道,步步超脫。其中最大的困惑便在生死之中,就連修行所要追求之最終目的也被稱為長生解脫之境。能長生便是解脫之中最關鍵的事,也是代表了解脫首先要追求的境界,正是免於生死所拘,不隨其變化。萬物因天地造化而生,又因造化而滅,生滅是天地之數,修行人想要長生,豈不是違抗天地?這其中的修行之道究竟有何等奧秘,自古以來哪怕是修行人也並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玄妙。畢竟能夠達到知命境的修士可以說就算是萬中隻怕還是無一。
修行界傳統之中。在修行弟子達到知道大成境界之後,便會傳授師門修行法決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修行人要曆劫入知命境是需要自己逐步磨練而成,不會再有師父的指點。這樣當然會導致修行弟子在求證知命的過程之中經曆不少磨難。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未嚐也不是一種十分穩妥的方式。修行人的種種規矩有時候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實際上往往有著驚心動魄的玄妙。
但現在陸正所麵對的就是要將整個知命境一氣嗬成、一步到位,這樣的做法假如被修行界任何一位大修行人聽見,隻怕都會當場喝出一句:“簡直是胡鬧!”因為這樣做所需要冒的風險,簡直不亞於讓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去跟猛虎搏鬥,但是白衣人現在就是要對陸正做這樣的事情。隻此舉動,白衣人已可算得上是修行界有史以來,最為大膽、也是最為瘋狂的師父了。
當陸正這一次問出什麼是命之後。白衣人並沒有立即回答他,而首先是在神念之中對赤靈說了些什麼。赤靈聽完便站了起來。走到陸正麵前,伸手向陸正胸口探去。陸正剛想詢問赤靈這是為什麼。赤靈的手指已經觸及他的胸口,正好隔著衣服觸碰到了他的六龍佩。
隻是輕輕一點,陸正覺得好似有一股輕微的電流鑽進了玉佩之中,接著赤靈周身氣機一換,立即飛天而去,很快便看不見了身影。走的當然就是赤靈,而白衣人已經再度回到了玉佩之中,這一點陸正感應的十分清晰。
白衣人道:“陸正,接下來你就要經曆自修行以來最為凶險的劫數了,不能受到任何的幹擾,也不適合赤靈在一旁。我已經命他在周圍巡視守護,你可以安心曆劫。接下來,你要仔細聽好我的每一句話。首先,調息還元,攝念歸神,我要你入七情心定境之中,與萬物混融為一……”